地理气候
九寨沟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保存有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地貌,水乳交融,美不胜收。
九寨沟海拔1900-31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雪。春天气温较低而且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多在9-18℃之间。夏季气温回升且较稳定,平均气温19-22℃,夜晚较凉,宜备薄毛衣。秋季气候宜人,但昼夜温差很大,特别是10月后的深秋(10月下旬即有冻土出现),白天可穿单衣,夜晚就得穿防寒服了。冬季较寒冷,气温多在0℃以下。九寨沟降雨较少且多集中在7-8月。
历史
20世纪60年代以前九寨沟内只有骊道及各山间小道,藏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与外界交往,因而九寨沟一直不为人知。九寨沟县旧称南坪,《南坪县志翠海》一节,九寨沟的记载仅有一句:“羊峒番部内,海峡长数里,水光浮翠,倒映林岚。”
20世纪70年代,一群偶然闯入的伐木工人发现了这片仙境,伐木工人刀下留情,留下了这片森林,成为国家森林公园,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且又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艺术
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 大放异彩,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 医药等专著问世。举世著名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长达一千多万字,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
宗教
九寨沟藏族信奉苯教,藏语称“苯波”,原为藏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俗称黑(苯)教,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等自然的神鬼精灵,后因受藏传佛教——喇嘛教影响,新创了教理教义,演变出类似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俗称白(苯)教,以示和藏传佛教的主流教派——黄教(格鲁派)、红教(宁玛派)等相区别。苯教在四川藏区影响较大。
民族
包话九寨沟在内的嘉陵江、岷江上游地区、在称氐羌之地,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活动早至殷商九寨沟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神秘凝重、地域特色鲜明的藏族文化与奇异的山水风光溶为一体,相得益彰。九寨沟内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玛曲一带的俄洛部落,原属党项羌弥药支,后被吐蕃臣服。唐初吐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其为先锋,占领松州(松潘)后将其留住当地,其中居于白河畔的俄洛部与白马部结成联盟,其后代即为九寨沟中九寨沟中九个寨子的藏胞。
九寨沟从地域上看,处于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因而九寨沟的藏族文化也带上了其率民族文融合影响的印记。以沟内的藏寨建筑为例,与西部藏区居民明显不同的是,在藏式村寨及宅院布局的基础上,普遍使用了汉式的披项、垂花柱、柱角花、翘屋角、圆洞门等处理。此外,普遍置白石于女儿墙转角处或门楣、窗楣上,与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羌族民居的“白石崇拜”不谋而合。
建筑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原始古朴的村寨散落在绿树环抱的群山之中,显得更加古老、宁静。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总是和它的生存环境、生命繁衍息息相关,显示着人类文化学和地域文化学的色彩,这里的传统的建筑大都为木结构。
按藏族的传统习惯,木楼一般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也有另外设计土房的)及储藏土豆、萝卜等根类蔬菜。第二层为家人和神灵菩萨共同居住用,重要物品也存放在第二层。第三层为储藏粮食、草料及竹、木质农具等。随着生活的改善,人畜共居的建筑已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一楼一底的建筑,卫生环境也大大改善了。
文化
【歌舞】中国的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中国的藏乡是歌舞的故乡。就是这歌舞环境孕育了九寨沟人的活泼天性,再加上祖先留下的能歌善舞的遗传基因,人们一到这里就落进了歌舞的旋涡
【劝酒】到九寨沟作客的人们常会遇到劝酒。藏族人家家户户都有浓度很低又香又甜的 青稞酒,喝酒时,主人端起斟满的酒,先用中指蘸酒向上一弹,向下一弹,向中一弹,分别表示敬天、敬地、敬父母,然后请客人一同干杯。如果客人过于客气,不喝或者是少喝,主人就会端起酒杯,唱起劝酒歌来。
【藏戏】藏戏也是藏族文化中的另一种广场歌舞形式,它是以演员带上面具表演为显著 特征的。相传它是15世纪著名行僧唐东杰布所创。在藏戏中还离不开演员扮演动物登台表演,因此藏戏中还有许多的动物面具,这些动物都被罩上了神灵的色彩,显示了藏族人的一种图腾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