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川剧戏曲
www.seelvyou.com     2013-03-27 17:43:14    来源:看看旅游网    点击:

  (1)、川剧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川剧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川剧演变: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组成川剧戏曲声腔的5种声腔:高腔、昆腔、胡琴腔、弹戏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地民间灯戏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川剧变脸
变脸

  川剧流派

  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川剧唱腔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川剧绝活

  变脸:它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水袖:古人云:“长袖善舞”。故川剧中水袖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舞蹈、为了表演、为了美化。是为了舞台表演和美化动作的需要,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衣袖的延长和夸张。

  喷火:它是川剧演员的一种表演特技。一般都是描写妖魔鬼怪的角色,用来突出舞台效果,使其形象更加逼真,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川剧喷火
喷火

  川剧脸谱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种中少见的。

  (2)、曲艺

  四川曲艺是以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以前。成都作为西川的省会巴蜀文化的繁衍之地,自然汇聚的各方四川各地曲艺。

  四川曲艺演变

  四川曲艺是以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以前。1959年成都近郊出土的几尊东汉陶制说书俑,“击鼓说书,喜形于色”,可见当时说唱艺术就流行了。唐宋时期,四川民间说唱艺术更盛,且文化性更强。宋朝人岳珂就说:“蜀伶多能文,徘优率杂以经史。”清代,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与外省传人的说唱艺术相融合,在语言、曲调、题材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品种多样又有浓厚的四川乡土气息的四川曲艺。

  四川曲艺,品种多样、各具风采,主要有以下几种:

  四川扬(洋)琴

  演唱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因而得名,素有“坐地传情”的嘉誉。最早的扬琴由盲艺人用情真意切的演唱和琴声来刻划人物形象,描述故事情节,表述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后来,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四川清音的长处,通过唱和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表演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故事情节。

  四川评书

  书以说为主,明代以后流行于四川各地,它与北京评话、湖北评话、上海评书、扬州评书齐名。据《成都通鉴》记载,最早的四川评书是在市井搭棚设台,台上置“评书” 二字的方形灯笼。说书艺人借用桌子、醒木、折扇、贴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配以表演动作,加深听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四川谐剧

  民国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由王永梭于 1939年首创。其特点是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体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儿个角色)、表演一台戏、其他人物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和神情,显示他们的存在,有些类似单口相声、独角戏和单簧,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

  四川竹琴

  竹琴又称道琴,原是道士劝善说道时用的一种古老说唱艺术,以竹筒鼓、简板和碰铃为伴奏乐器,民国初年始称竹琴。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竹琴在四川各地广为流行,1914年,梁平、江北二县还举行过“竹琴大会”,各地艺人云集献艺,轰动一时。幼年代,竹琴艺人贾树山(人称“贾瞎子”)吸收川剧和扬琴唱腔,丰富了竹琴的表演技能,创造了人们喜爱的“贾派”艺术。

  四川相书

  四川相书又称“隔壁戏”,凭口技演出,用一顶布帐子将演员和观众隔开,演员置身帐中用口技和折扇、铜铃、莲花落等道具摹拟各种声音,描绘故事情节和环境,虽只有一人表演,却能同时扮出人物对话(有时十几人对话),器物相击等各种声音。观众隔帐聆听,如身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四川清音

  民间又叫“唱小曲”、“唱琵琶”、“唱月琴”等,是一种叙事体的说唱音乐,清朝乾隆年间由四川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演唱者多为一人,左手击板,右手敲打竹鼓以掌握节奏。虽是方言演唱,很讲究字正腔圆,清丽宛转,顿挫抑扬,要有说话般的歌唱,又要有歌唱般的说话。清音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伴奏者有时也搭腔几句配合演唱。

  四川金钱板

  金钱板又称金剑板、三才板,一般由单人演唱,以唱为主。道具是三块竹板,讲究打板的技巧,既可打出千军万马的雄壮气势,又可打出清风流水之委婉,配合说唱故事,一般用“红鸾袄”、“富贵花”、“江头桂”、“满堂红”。等四种唱腔配合手、眼方法,表现喜、怒、哀、乐,形式活泼,富有表现力。

  此外,还有荷叶、花鼓、盘子、车灯、莲萧、莲花落、方言相声等,也各具特色。

本文导航

关键词:成都旅游需要了解的知识 成都旅游 

上一篇:成都:天府之国

下一篇:到成都必须要去的地方与不得不做的事情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