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青岛方言
www.seelvyou.com     2013-04-13 11:14:04    来源:看看旅游网    点击:

  语言是一面镜子,从中不但可以看到时代的身影,而且还可以看到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文化风格,青岛方言就很有特色。青岛地处齐鲁之邦,受孔孟之道熏陶颇深,因此一些用语十分讲究礼仪,比如“醋”,其他地方的人皆称“醋”,惟青岛称为“忌讳”,这一用语,有效地避免了“吃醋”与“因男女感情之事所产生的小心眼”混淆,何其妙哉!还有:“小哥”,就比“流氓”“阿飞”“混混儿”“瘪三儿”等用语更含蓄;“大青年”更比“小伙子”“后生”“年轻人”等具有精气神;普通话的“精神病人”,大多地方称为“疯子”,而青岛人则称其为“嘲吧”,就像“你打吧”“你骂吧”的毫无所谓一样,“你嘲讽吧”没什么可丢人的,让人听了既有同情心,又颇大度。青岛依山傍海,因此一些方言与海和山密切联系一起。普通话的“拣便宜”青岛人称,“捞蛸”顺手得来的事,青岛人叫作“海水潮上来的”;妄自尊大,青岛人称“弛鳞”;骄傲,青岛人称作“涨脸”;教训一下妄自尊大的人,叫作“刮刮鳞”。与山有关的用语,比如“帮忙”叫“拉沿儿”等。

  这些用语,形象生动,见词明义,简明扼要、恰到好处。青岛建制一百多年中,历经德、日帝国主义侵占,因此一些用语往往和德、日语有关。比如“轴承”,青岛一般称“杠铃”“毫米”;一般称“米厘”“杠铃”“米厘”都是出自日本语。对排除雨水和污水的管道,大部分地区称“下水道”,惟独青岛称“古力”,“古力”源于德语,在词典里也是找不到的。再比如日本统治四方机厂时期,称机厂南面的单身宿舍为“南公司”,几十年过去了,青岛人至今仍然称这一带的宿舍区为“南公司”成了一个地方专用语。可见,青岛的一些用语是历史的投影。青岛的用语,不仅字面意义有差异,文化内涵也十分耐人寻味。比如“硬面火烧”,北京人叫“山东火烧”,中原地区叫作“锅饼”,南方人叫作“烙面饼”,惟有青岛人绘声绘色地叫作“戆子头’,流露的是山东人耿直的个性。

五月的风
五月的风

  分布地区

  青岛话是中国山东省青岛市的方言。

  历史发展

  青岛话的市区方言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于60年代基本成型。相比其他大城市,青岛的历史相对较短,但由于近代青岛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口流动频繁,加之境域变动较大,使得外地的语言与青岛话,还有青岛话各方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主城区的市区话范围不断扩展,形成了如今丰富多样又独具特色的青岛话。另外,由于青岛市是全国宣传使用普通话较早的城市之一,在方言特点成型后不久,受此影响,青岛话各方言中的一些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语音(如阳平并入去声、区分尖团音、存在中古“‘日’母字”的零声母现象)、词汇和语法多数已经不再常见。这些发展减少了各方交流的障碍或误会,但也产生了本地文化丧失的遗憾。

  常用语

  坏了——踢蹬了;傻——彪、嘲、半仙、愚;烦人——各应银、务银;修理——扎固;狭窄—— 窄(zhei)吧(轻声);你们—— 嫩;我们——俺;暖和——难呼 (恼呼);休息——歇子;恶心——倚赖;女孩——小嫚儿;男孩——小嫂儿 小人(日)儿;可爱——稀罕银;小姑娘真惹人喜爱——小曼真稀罕银;二百五——二半吊子 (二:读"le"四声);哪里——拿唻;饥饿——饥困 (害窝了);拖拉——预磨 磨叽 稳;装模作样——跟那真事儿样滴;胳膊——嘎北 (嘎巴);耳朵——了都;我的儿子——俺乐(le);没有 —— 木有 (么有);怎么回事?—— 总么个景?;干什么?—— 奏声木(干红么、奏红么)?;在哪里?—— 在(呆)哪场儿

本文导航

关键词:青岛旅游需要了解的知识 青岛旅游 

上一篇:青岛:滨海之城

下一篇:到青岛必须要去的地方与不得不做的事情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