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闽南方言的形成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用闽南方言演绎的歌仔戏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其中“泉州语”一度是闽南方言的代表点。
(2)、闽南方言的分布
闽南方言是福建省的第一大方言,除了分布在闽南地区各县市之外,它还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区人民的外迁而广泛向外流传。
在国内闽南方言主要分布跨越了5个省份,它们是:
a、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
b、台湾省(闽南方言海外流传最广的地区);
c、广东省潮州、汕头、普宁、海陆丰、雷州半岛及海南省;
d、浙江省南部温州地区的平阳台州的去的玉环以及舟山群岛和宁波一带;
e、江西东北部的上饶地区、铅山、广丰、玉山等地,四川的成都附近,广西东南部的桂平、北流及柳州附近都有闽南话的足迹。
闽南人在国内的移居或者因为海运、营商和采茶等的迁徙,不但把闽南话带到国内许多地方还带到了海外许多国家与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菲律宾等地,直到今天海外很多华侨居住的地方都能听到闽南话。
(3)、闽南话的代表点——厦门话
闽南方言的代表点是经历过历史变动的。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宋元之后,泉州港成为全国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之一,地方经济十分繁荣,泉州话一直对全区方言有影响。清嘉庆年间,黄谦据泉州话所编韵书《汇音妙悟》,是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后来漳州、厦门的韵书都是从它演化出来的。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和古老曲艺——南曲,至今还以泉州音为标准音。应该说,直到19世纪,泉州还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代以后,泉州港衰落,漳州的月港(今海澄)曾一度成为闽南对外贸易的商业中心。但不久又被新兴的厦门港所代替。
厦门原是闽南漳、泉港口间的一个小岛,纵横只有30华里。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寨,置“中左所”,城名“厦门”。明末清初,郑成功把厦门、金门作为抗清复台的根据地,为表达他忠于朱明王朝,改厦门为思明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废思明州,恢复厦门旧名。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此后厦门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对外交通的大港,1912年4月,厦门从同安县分出来,建立思明县,民国24年(1935年)设为市之后,移居岛内的既有说泉州腔的5县人,也有说漳州腔的7县人,逐渐地两种口音混合成了厦门腔。传到台湾去的也是这种口音。厦门话逐渐成为闽南方言的代表点方言。
闽南方言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厦门方言日常用语:
瓦(我) 汝/力(你)
伊(他) 一粒一(再好没有)
代志(什么事) 碗糕(没有其事)
查某(女人) 大埔(男人)
话仙(闲聊) 冥代(什么事情)
代志(事情) 请甲辞(拒绝之意)
淡薄久(一会儿)斗阵走(一块走)
倒手 (左边) 正手平(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