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医生张红此前乘坐广州飞纽约的南航CZ399航班时,遇到一位老人无法自主排尿,膀胱可能胀破。张红医生和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肖占祥医生自制装置,用嘴吸尿37分钟救人。事件经报道,张红医生行为被网友赞美的同时,也有网友指其完全没必要,疑其炒作作秀。
其中,广受讨论的就是有知名医疗自媒体11月21日发布的文章《在飞机上吸尿 800ml 救人的医生,本该有更好的选择》,文章称,《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卫生的有关文件》规定,对批准载运 100 名以上乘客和航段长度超过 2 小时的飞机,配备一个医疗箱。如国家规章允许,运营人可选择将推荐的药品放在急救箱中。同时,该规定列出了医疗箱所应该包含的医疗器具,其中包括:导尿管及注射器(各种规格)、针头(各种规格)等物品。
相关文章引发了不少讨论:航班是否应配备导尿管?“飞机上用嘴导尿”是不是很坏的宣传?
医生:这买卖太不值了,巴菲特都不会干
张红医生22日在其个人微博(@张红1964)回应某些网友的质疑称,如果是做秀的话性价比太低,这买卖太不值了,巴菲特都不会干。
关于机上救治病人的事情我想讲几点:
1.对大家给我的赞誉表示衷心感谢!这真的是一件特殊地点,特殊时空的小概率事件。医生在医院每天遇到的困难比这大多了,应该向坚守岗位、默默无闻的同事表示最大敬意。我的这点小事不足挂齿。
2.紧急情况下除了专业上比较清醒外其他都排在后面,当时的状态下考虑救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职业本能,过于冷静那是诸葛亮。
3.每个合格的医护人员都曾宣誓过,在漫长学习中都不断进行道德教育。所以我的这些行为并不是高大上,而是起码的职业品格与职业道德。我相信各行各业都一样。
4.关于为什么用嘴吸,主要原因有尽快缓解症状的紧迫感,针头太细不可能用大针管抽吸,小针管的工程量太大,时间不容许,空间所限,老人体位要求,使得很难有压力差。所以只好采用这样的方法,实属无奈。当然很多朋友提出各种技巧和方法,建议先做个试验看看,以备下次之用。
5.有失败的风险,并发症的风险,自己感染不治之症的风险。
航班是否应配备导尿管?
对于航班是否应该配备导尿管的问题,11月22日,资深机长陈建国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我国飞往美国的航班所需配置的设备,要符合我国民航和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规定,而两国的相关规定中, 并未要求航班上必备导尿管。
陈建国表示,航空公司要取得运营许可,飞机上应该配置哪些应急、急救设备,由其航空公司所在国民航规章规定。事发在我国南航航班上,故应按照交通运输部2017年第29号令公布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以下简称:《承运规则》)执行。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承运规则》的附录B中明确载明了飞机上的急救箱和应急医疗箱的急救设备,但具体的药品或物品清单中并无提及导尿管。
“这文件里并没有要求配备导尿管,也就是说中国民航没有飞机上配备导尿管的要求。”陈建国认为。
此外,陈建国还介绍,我国飞往美国的航班,除需满足我国民航规定外,还需要满足“美国联邦航空局第129部规章”,该规章也未要求航班需必备导尿管。
对于“丁香园”公众号文章中引用的《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卫生的有关文件》规定,陈建国表示,文件中确实提到了配备导尿管一说。但文件说明中已有表述,这些都只是指导性文件,具体航空公司可以根据所属民航当局的要求配备物品和医疗用品。
澎湃新闻查询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官网发现,《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卫生的有关文件》由该组织2010年发布,在文件的附录B规定的医疗箱携带指南中,确实提到导尿管。但该文件也载明,医疗用品列表仅作为对具体航空公司的“建议”和“指导”。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官网还显示,该组织是联合国于1944年成立的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管理和治理。
陈建国认为,航班配备简单的医疗器材即可,一方面,社会不应苛责航班成为医疗救助场所,而应该让其还原公共交通工具的本质;另一方面,如果以后航班配备了导尿管等专业的医疗器材,由此产生的衍生问题(谁来使用、非专业人士操作造成二次伤害等),也难以解决。
另外,知乎上向来挺医生的@葛巾 也发文 指出,相关文章引用的《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卫生的有关文件》出自于《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国际标准是强制的,而建议措施是仅仅是建议,非强制的。每个国家会按照其国家的实际情况作出本国的规定。
相关引用只是建议性文件@葛斤
@葛巾 表示,相关观点不专业,会对航空公司和机组道德绑架。
不少网友也力挺救人的医生,宣传不是立行业规定,对正面表彰的意义是鼓励见义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