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多达7.82亿人次出游,花了6497.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拥挤的人潮中,景区开启“人从众”模式,让人感叹到底是景区不够用还是假期不够用?“打卡式旅游”登上微博热搜,也引发人们的深思:旅游的意义就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
▲ “十一”黄金周的趵突泉景点。(图片来源:@山东环境)
今年“十一”黄金周,“人从众”式扎堆出游再次受到关注。部分热点景区纷纷“爆棚”,酒店涨价入住难,飞机高铁一票难求。
一位游客为了“打卡”西湖音乐喷泉,提前5个小时就在排队等候。音乐喷泉结束后游客称自己只看到了人头,喷泉是通过别人的手机才看到的。
▲ 网红景点:西湖音乐喷泉。(图片来源:中新社)
趵突泉看不到泉,西湖看不到湖,外滩看不到滩……“花钱买罪受”的旅游,让休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不可否认,假期“集中式”出游,在满足人民群众休假需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假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景区、宾馆、餐饮、交通、治安等方面出现集中短缺现象也逐渐暴露。
尤其是在热点景区人满为患现象尤其严重。数据显示,全国5A景区只有250多家,优质资源稀缺,热点景区极易出现“人从众”的现象。
▲ “十一”黄金周的兵马俑。(图片来源:中新社)
除了旅游景区承载力之外,“人从众”现象的出现也与国民休假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息息相关。对于大众来说,公共假期、双休以及带薪年假等,我国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休假制度体系,但是公众仍缺少弹性、灵活、自主的休假安排。
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要求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鼓励弹性作息,这样的制度安排也是为了保障公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旅游服务。但是执行力度还很不尽如人意,也使得“十一”黄金周成为适合全家出游最为合适的机会。
▲ “十一”黄金周的趵突泉景点。(图片来源:@山东环境)
因此,如何保障休假制度的执行落实落地,让公众有更多弹性自主错峰出游的机会,是改变景区“人从众”现象,提高公众休假质量的基础条件。
此外,旅游服务业也应转变发展路径,降低旅游成本,例如票价优惠等,培育公众错峰出行的意识。同时,为了减少“人从众”现象,缓解“打卡式旅游”的痛点,景点可以通过开通预约系统、增设维持秩序人员的方式,增强对客流的控制程度;也可以开发更多类似景点,或者依托网红景点,完善和优化周边区域的旅游环境和设施,来增加旅游资源供给。
如今,居民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服务转变,对旅游业的相关各方来说,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加快创新脚步,增强供给力度,让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使公众的休闲旅游更有品质,是旅游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