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最近,国内一家智库的报告显示,国人出境游增长迅速,外国人入境游却增长缓慢,中国出境游超过入境游3000多万人次。有人觉得,国人整体并不富裕,这个数据可能不准;有人觉得,这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吸引力不足;有人觉得,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中国可能已错失国际旅游红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点速读:
1、中国有3000万“国际游客赤字”,并不能说明中国旅游资源不再吸引人。
2、“国际游客赤字”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国人有钱了。
3、发展出境游对一国经济有独特的好处。
3000万的“国际游客赤字”,与统计局数字相悖,但更接近真相
这份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报告,首次提出一个概念——“国际游客赤字”:一个国家出境到其他国家(地区)的本国游客大于入境本国的外国游客数量。这个脱胎于国际贸易的概念并无太多新意,但它给出的数字很特别——中国“国际游客赤字”为3000多万。
说这个数字特别,是因为它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矛盾。国家统计局显示,2015年中国大陆入境游客数量约为1.34亿人次,出境游人次为1.28亿人。这意味着中国大陆“国际游客数量”不仅没有赤字,还有盈余。
那谁的结论更准确些呢?当然是智库。由于中国大陆的出入境数据采用了特殊的统计口径,即入境游客中既包括外国人,也包括港澳台同胞,统计中的出境游客目的地也包括港澳台地区。1.34亿人次,不全是外国人对中国入境旅游做出的贡献。
就以2015年为例,当年入境的1.34亿人次的游客中,76%为港澳同胞,4%为台湾同胞,真正的外国人入境游客才占20%。然而澳门的人口才60万左右,香港人口也就730多万,要达到统计的人次,得每个人都来大陆旅游十几次才行。实际上,由于内地与港澳台联系紧密,很多港澳台同胞来内地是工作、探亲和做生意,不是来旅游的。
智库的数据则减去了港澳台与大陆之间的游客流动,结果是——中国大陆居民出境到外国旅游为5700多万人次,外国人入境游客量为2600多万人次,得出了中国“国际游客赤字”3100万人次。如此统计虽然也有缺陷,但显然更接近真相。
国外免税店“爆买”的中国游客
但不必因此悲伤,“国际游客赤字”增加的背后是国人有钱了
国人向来以祖国的历史文化、名山大川自豪,现在“国际游客赤字”却有3000多万,这让不少人感到难过,认为推广不到位,旅游业的种种乱象损害了中国旅游业的吸引力。
从长远看,一个国家的旅游业更加规范,做好推广,签证政策更便利确实能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但做好这些需要时间,且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是因为影响人们出国旅游的因素很多,如文化兴趣、探亲访友、当年收入、汇率变化等,以汇率变化为例,《旅游科学》上的一篇论文估算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减少2.71%。”
中国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指标排名一直较高,也是最吸引外国人的旅游资源
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会发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这份报告权威性较高,它根据旅游环境、政策条件、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四方面的14项具体指标,对140多个国家进行竞争力排名。中国大陆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排名分别为第37位、第 45位、第17位,而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次分别为2629万、2636万、2598.5万——2014年竞争力排名下降,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次有小幅增加,2015年排名上升,人次却小幅下降。可见,短期内旅游竞争力的微小改善和外国游客数量关系不大。
如果考虑到近年来汇率的变化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能保持稳定,已相当不易。中国“国际游客赤字”增加的真正原因,在下图中也一目了然——去外国旅游的大陆游客人数增长迅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计算出的中国大陆“国际游客赤字”情况 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报告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出国游还会升温,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中国游客提供了便捷的签证政策、国际航班、旅游服务,预计这一赤字在未来五年内会只增不减,达到1亿人次。
国民收入提高,不满足于国内游,进而产生“国际游客赤字”几乎是必然。以日本为例,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其国民收入增速远超他国,出国旅游人数由1964年的不到13万人激增到1997年的1680 万人,增加了近130倍。而同一时期访日外国人数从16万增加到422万人, 增长不到27倍。
当时的日本人也是在海外一掷千金,购买各种奢饰品,无论是酒店还是百货店,服务人员一看到黄色面孔立即用日文打招呼,类似的场景,国人才开始熟悉。
在外汇储备过高时,发展出境游很有好处
还有人认为,出国旅游不仅是崇洋媚外,还消耗了宝贵的外汇储备。这种观念就太过时了。中国外汇储备从2000年开始迅速增加,到2014年6月达到历史峰值3.99万亿美元后回落,目前为3万亿美元左右,以任何标准来衡量,都相当充裕。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金融知识——外汇储备确实重要,但不是越多越好。央行收外汇,需要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影子银行存贷款的充分转化,货币乘数可达5倍(即央行投放1000亿基础货币,M2可达5000亿),这会加剧货币超发,带来通胀压力;过高的外汇储备显示在外汇市场上,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这会迫使本币升值,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而出国游则会带来用汇需求,在外汇储备过高时,不仅可以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还可以让老百姓买到国外相对便宜的产品和服务,一举两得。
当年日本海外游迅猛发展,也和贸易顺差扩大,本币升值压力关系密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87年日本政府推出了《海外旅游倍增计划》,计划把出境旅游人数从1987年500多万人增加到1992年的1000万人,结果1990年出国游人数就突破千万大关,当年日本出境旅游者共计花费200多亿美元,随着国际服务贸易支出增加,其国际收支更加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开始升值
一国有“国际游客赤字”是好事,国人应该多出去看看
日本从90年代开始,也开始采取各种举措吸引国外游客,并在2014年实现了国际旅游收支顺差。不过,有专家指出,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不再出国游玩,是实现顺差的主要原因。
不出国,有不愿——对国外的治安、饮食有担心,但更多的是不能——90年代开始的经济萧条,让很多日本人饭碗都不保,去海外旅游更成为奢望,即便去海外旅游,也要去性价比更高的地方。如日兴证券分析师肖敏捷所说,“去台北吃小笼包、到巴厘岛晒太阳的‘小确幸’,成为海外旅游的主要目的。”
从这个角度看,一国有“国际游客赤字”是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写照,而“国际游客赤字”逆转,则是国力下降的表现。
2015年游览北京胡同的日本游客
旅行,尤其是“出国游”向来备受推崇。中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谚语,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专门写过《论旅行》,他认为,“远游于年少者乃教育之一部分,于年长者则为经验之一部分”,远游者应写日记,参观皇家宫廷,尤其要看君王如何接见各国使节,还要观看宗教仪式和会议,学者演讲和辩论,军事操演,参观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总之,一切有价值的礼仪习俗和风光名胜都不能错过。
贵族范的旅行很难再现,但游览名胜古迹,体验风土人情,普通人也能做到,而培根提倡的“把在国外学到的某些最好的东西融进了本国的习俗”,每个人都可一试。
结语:“百闻不如一见”,到一个国家走走看看,可能是了解这个国家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