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刊发了“宰客车”重现杭城的调查报道。从网友的留言以及记者暗访的情况看,这种“不打表、一口价”的现象,已经从景区扩展到车站、机场,人数虽然不多,但却出没在人流密集场所,在老百姓的观感中成为“普遍现象”。不仅游客深受其害,广大市民也颇多怨言。
像这样的现象,景区运管的工作人员也都知道,这些人是“老面孔”,查处一阵,收敛一阵,然后又继续出来坑人。杭州有近万辆出租车,仅靠运管这些工作人员,即使是24小时不休息,也不可能做到全面覆盖,要做到对现场违规情况的及时处理,更是难上加难。运管有运管的难处,违规车辆有自己的套路,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猫就算再努力,也难以应对。
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只有放开竞争,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质量。要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把网约车和出租车纳入同一个市场进行考虑。都是个性化出行方式,一个扬招,一个通过网络约招,除了叫车的方式不同,在服务性质上并无本质区别,为什么要强行分割成两个市场,并且一定要用不同的技术标准?
如果能把两者作为统一市场进行管理,降低网约车门槛,就会大大增加市场供给。杭州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增加过出租车供给了,而期间城市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没有源头活水,只能是死水一潭。
另一条思路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前几天的云栖大会,杭州市政府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将为杭州安装“城市大脑”,利用超级计算机网络形成的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把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数据化,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
据了解,杭州已经有超过5万个探头,这些探头遍及城市每一个角度,真正做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控。如果这些探头能够形成统一的网络,并把所有出租车、网约车的GPS数据导入到这个网络之中,从而建立违规运营的数据模型,由“超级大脑”在背后进行数据挖掘,那些违规的出租车、网约车将再无藏身机会。
由车可以锁定人,那些屡教不改的违规司机,完全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实施行业禁入、区域禁入。通过面部识别技术,对黑名单进行全天候监控,只要他们一上出租车或者网约车,立刻就可以被锁定位置,由公安、运管组成的机动执法人员当场拿下,予以处罚。
旧有管理模式之所以捉襟见肘,本质上是遇到了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果不采用新技术进行管理,还沿用老一套管理模式,必然造成多方不满意。只有顺应技术发展要求,多做增量,不要在存量上打转转,才能形成新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