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景区评级涉嫌违规”“评选看重硬指标、景区砸钱冲刺”“评选机构身份不独立,自由裁量权较大”……新华社最近发文直指景区评级存在诸多问题,曝光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潜规则,备受各方关注。关注的背后,既有公众对我国当前景区评级乱象的强烈不满,又有对相关部门依法严格监管旅游市场的热切期待。
当前,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迅速崛起,各地以景区开发为代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一批高质量的景区脱颖而出,成为满足百姓多样化旅游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面对景区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有关方面建立景区评级制度,为的是让景区能够时刻绷紧旅游质量这根弦,不断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游客的能力。同时,旅游评级还可以为游客选取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减少旅游的盲目性。
长期以来,景区评级对于推动我国景区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地景区开发建设的积极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由于景区评级和管理的行政化色彩较浓,评级指标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评级操作空间大,评级对于促进景区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确实值得商榷。
比如,我国景区评级的组织和实施机构存在官方背景,景区评级跟百姓关联度小,公众参与度差,景区评级很难反映一个景区的真实水平。如果景区评级结果和实际上百姓的感受存在差距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损政府公信力。
换句话说,即便建立了退出机制,如果景区评级机构不能实现独立,评级过程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评级指标和最终结果可以用钱搞定,这样的评级仍是有失公允的、没有也罢。
近年来,一些景区为了拿到目标评级,不惜血本大搞开发建设,大搞游客关怀,按照评级指标一项项对照完善。但一旦通过评审拿到想要的评级,就会或借评级成果打景区票价的主意,或不思进取应付了事,减少对景区的投入,把游客的感受抛到九霄云外。对此,群众的意见很大。
实际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并没有5A的景区评级,争取进入4A景区就是很多地方景区开发建设的目标。5A景区开始评选后,各地又将5A设定为景区提档升级的目标,有地方甚至将提升景区评级当成重要政绩来抓。
有基层官员就表示,5A景区评到一定数量,之后可能就会有6A、7A、8A景区评级,5A的升6A,4A升5A,还是这些景区,但评级高了,别人升级了,你能不升吗?如此下去,景区评级可能就会没完没了。
没完没了的景区评级和种类繁杂的评选表彰一样,很可能会让景区在畸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景区忙于应付各种检查评比,投入巨大财力搞面子工程,对旅游业健康发展有百害无一利。“金杯银杯,不如有口皆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景区好不好,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游客最有发言权,这是任何评级都做不到的。
当前,各级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将不该管的事坚决交给市场。有关部门简单地通过行政化评级手段管理景区的方式,不可能消除景区存在的管理问题,不可能对景区形成有效的制约,也不是长久之计,理应纳入简政放权的范畴。
长远来看,推动景区评级去行政化才是大势所趋,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彻底斩断行政权力与景区评级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寻租和各地可能存在的旅游政绩工程,真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对旅游市场严格依法监管上来,集中到对游客合法权益的保障上来,集中到对景区常态化严格执法上来,倒逼景区须臾不敢懈怠、不能懈怠、不会懈怠,努力打造旅游行业“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