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11点,“北京地铁”在一条微博中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候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目前该微博已被删除。
对于北京地铁的承运压力,相信只要坐过地铁的人们都会有一个清晰而强烈的感性认识。乘坐地铁奔波在这座城市,精神和体力方面的支出实在不菲;而“北京地铁”的这条微博,则让我们也看到了地铁工作人员的辛劳和苦衷。
“一片狼藉”的车厢让人看到乘客给地铁带来的烦恼,而“蝗虫”的称谓,又很容易引起乘客的普遍不满。这样一条可能引发负面效应的微博虽然已经删除,但这背后隐藏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地铁与乘客之间的“火气”仍有不断被培养的可能。
首先,北京地铁是为全体乘客服务的,在服务意识上,不应人为地将“乘客”进行划分。正如网友评论所说,“‘蝗虫’这个词,就算加上引号,也是对自己同胞极端的侮辱,就算乘客再不对也不应当人身攻击。”更有网友指出,“如果‘蝗虫’暗指外地人就不对了……”这条微博在语气上以“首都北京”自居,难免让敏感一点的人感觉,这是在对北京之外的人说话。事实上,乘坐地铁的北京居民又岂在少数?谁在乱丢垃圾,又怎能以地域来判断?即使对于乱丢垃圾的人,称之为“蝗虫”,严格说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第二,对乘客不应进行人为划分,但对“宽容”与“管理不力”的区别,则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地铁在为乘客提供客运服务的同时,有权力也有责任对乘车秩序进行有效管理。对于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除了在车厢内进行“友情提示”,更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监管和处罚。客观地说,以北京地铁的拥挤和繁忙程度而言,及时发现和处理此类行为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无论如何把放任不文明行为和“宽容”等同起来,都难免让人感觉滑稽。而将不文明乘客称作“蝗虫”,进行指责,更显示出地铁在监管方面的乏力与无奈。
第三,乘客应该文明乘车,而首都地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也要进行大幅改善。应当看到,此次“蝗虫微博”的出现,深层原因还在于地铁运营中的供需矛盾。在大气污染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本身就是有利于城市节能减排的文明出行方式,从道德和政策上都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因此,只有大力提高地铁的承运能力,并用科学严格的管理来促使乘客文明乘坐,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当然,地铁承运力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既然共同生活在这个繁忙拥挤的大都市,地铁与乘客之间就应相互体谅和支持,尽量在“亚历山大”的大环境下和谐相处。所以,真的希望类似“蝗虫”的微博不要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