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4世界旅游旅行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世界旅游业理事会预测,中国将在202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经济体。
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带动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完全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经济体。但现实是,旅游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在拷问,该拿什么来支撑“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称号。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论是文化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极为丰厚。但资源丰厚并不意味着利用得好。当下,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很多景区的盈利模式单一,门票收入是景区景点盈利的主要手段。于是,很多景区票价惊人,不断酝酿涨价,更有甚者,大景区里套着小景区,“通票不通”。
显然,单纯的“门票经济”难以支撑景区,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我国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服务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除景区门票外,其它旅游消费还较低,尽管国内旅游业一直在提倡摆脱“门票经济”,打造全产业链,但目前的实际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若要实现这两大“战略目标”,就要打造有品质有内涵的旅游经济体。
首先要摆脱同质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旅游“全产业链”,促进二次、三次消费。其次,也需要将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并与现代科技、信息网络等新技术的应用结合,提高旅游业的品质,真正做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旅游产品打造方面,增加消费者的文化体验相当重要,增加游客的主动参与,比如,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或场景,可以让游客亲身扮演体验,这比纯粹的走马观花效果会更好。某种意义上,旅游是一种精神消费,需要文化的深度介入,这也是体现竞争力和差异化的关键。唯此,我们才会让“世界第一大旅游经济体”名副其实。
(文/侯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