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过于复杂烦琐,工作时心散了,放假时也玩不痛快,有可改进的空间
长假刚刚过去,微博微信上,人们“晒”靓照美景的活动还没刹住车,阳光沙滩、椰林树影,悦目赏心;也有不少人“晒”出种种苦恼:光见人海不见真海、堵在路上纹丝不动、拼图休假不大方便,等等。
其中,议论“拼图休假不便”的还真不少。根据全国假日办关于放假安排的调查,截止到10月12日17时,共211万人填写了调查问卷,对借周末“拼假”表示不满的网友占了很高的比例。有人议论,为啥非得上几天、休几天、再放几天,上上停停呢?多不方便啊,多增加几天法定假期,怎么了?干吗这么小气呢?
这不是小气。法定公共假日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和寡,应该与国家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相适应。从情绪上说,人们往往倾向于多放假、放长假,但从理性上看,放假不可以跨越发展阶段。十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以接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捕鱼的社会生产率足以支撑吗?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短板多、压力大,对法定假日数量的增加,应该抱着审慎的态度。
然而,不是说百姓的议论没必要听。特别是对“不方便”的感受,值得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为什么要设立公共假期?这是现代国家的重要公共设定。从微观上说,这是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休息权利,避免无休止劳作对人的异化,充分的休息能保证人的健康活力;从宏观上说,假期是提升国民幸福指数、降低国民健康总成本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见,假期的第一属性,应该是休闲性。让国民去游山玩水、阖家欢聚、读书娱乐,身心得到舒缓、放松。至于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次要属性,当然可以谋求得兼,但在价值排序的时候,应该靠后一些。
在这个意义上说,假期的安排,首先应以最充分地保障国民休闲为依归。痛痛快快地玩和踏踏实实地干,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假期的设计重点应在保障前者。如果调休过于复杂烦琐,结果可能是工作时心散了,放假时也玩不痛快。这种状况,有可改进的空间。
此外,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优化,也关乎国民休闲的质量。在总天数不变的情况下,两个长假好,还是三个长假好?有人出主意,春节应该延长啊,可以回家多陪陪老人;有人有想法,五一长假应该恢复啊,从春节到国庆,“憋”的时间太长了,五一正好在中间,可以分流出游需求,避免集中释放嘛,这些意见都值得参考。
总之,假日的安排、设计,应该围绕“让老百姓更好地休息”这一目的,继续探索。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5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