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过两天,四川九寨沟、厦门鼓浪屿等景区就曝出游客爆满甚至滞留的消息。到景区看风景成了看人潮人海,休闲旅游变成痛苦的体验,暴露的不仅是景区管理能力问题,还有重经济收入轻服务质量的理念偏差。
据报道,四川九寨沟2日游客达到4万余人,由于景区运输车辆无法满足游客上下山需求,导致大量游客滞留,直到3日凌晨才陆续疏散完毕。厦门鼓浪屿、北京故宫、杭州西湖等也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接待容量。
游客数量与景区接待能力的矛盾,折射出的是景区管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惯性思维。新旅游法明确针对旅游旺季景区人满为患问题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超过最大承载量,并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如门票预约等。遗憾的是,九寨沟、鼓浪屿等不仅游客数量远超承载量,而且未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假日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不少景区的黄金周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超负荷的游客量不仅影响旅游质量,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去年华山景区滞留游客被捅伤的血案就是教训,九寨沟等景区游客滞留现象再次敲响了警种。
景区旅游不是“一锤子买卖”,游客的口碑事关景区发展前景。旅游市场经历“到此一游”式的数量增长后,质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求。摒弃一味追求数量和门票收益,注重营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更多游客青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每个景区都有最佳容量。面对黄金周必然出现的游客井喷现象,景区应提前制定控制预案,并在黄金周之前公布,让游客们选择错峰。也可通过网上预约门票提前掌握游客流量,制定科学的接待方案。今年国庆黄金周前,黄山景区就对外公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明确宣布达到限量将“闭门谢客”。这一做法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