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十一”长假的三个疑问
“十一”长假来临,各地将迎来公众出行及消费热潮。然而,今年的国庆黄金周,有关部门能否遏制景区门票上涨趋势?高速公路免征通行费,会不会出行难度更大?国家三令五申的情况下,一些公款消费项目能否收敛?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采访。
旅游法将实施,景区门票涨不涨?
一些旅游景区门票逢节必涨,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目前,各地也在不同的节假日公布一批降价优惠的景区名单,却往往被指“含金量”不足,冷门景区偏多,一些景区门票被指“先涨后降”。
今年10月1日旅游法开始实施,这一法律能否遏制景区票价上涨?
江西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焦峰说,旅游法对景区门票涨价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景区拟收费或提高价格时,应当举行听证会;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该提前6个月公布。
据分析,景区不能通过“园中园”套票、缆车等方式变相涨价,必须实行公示。因此,该法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景区门票价格过快上涨。
然而,江西一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负责人直言:“景区建设和维护成本太高,以及一些地方对景区门票收入的依赖性,决定了门票上涨趋势难以改变。”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景区向物价部门申报的门票价格高于对外运营时的价格。随着景区知名度升高和运营成本增加,景区门票上调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分析,旅游法会约束一些景区调价的行为,但该法并没有规定听证会参与人员的构成等,这要求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否则听证会“走过场”现象难以杜绝。
免费行一周年,自驾出游堵不堵?
去年“十一”是第一个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节假日,一些地区和时段拥堵不堪,有的乘客甚至在高速路上遛狗、踢毽子等,其中庐山等著名景区甚至排起了20多公里的堵车“长龙”。
逢节必堵,已成顽疾。免费通行政策快一年,交通拥堵状况在今年“十一”长假会不会有所缓解?
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邓晓明认为,十一开始实施的旅游法或许对解决景区拥堵问题有所帮助。该法规定,景区接待游客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即将达到这一数值,有关部门应该提前公告,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未按此规定执行的,可能被停业整顿1个月至6个月。
据分析,这一规定有助于景区提高应急和管理能力,改善景区游览环境,也使得景区服务更加人性化和细致化。
目前,一些景区出台了“防堵、治堵”措施。如庐山管理局在长假期间采取“出一台进一台”的管控措施,景区内车辆数量及时向游客公布。
然而,当地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今年“十一”长假交通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激发了群众自驾车出游的热情,城区和高速公路交通压力非常大;二是为了方便出行,一些城市取消了节假日限号限行措施,可能会增加五分之一的车流量。
国家三令五申,公款消费降不降?
9月3日,中央纪委等单位发出《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要求制止节假日公款送礼之风。
9月23日,修订后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开会不得组织会议代表旅游及与会议无关的参观,不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明令禁止的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
国家有关方面三令五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并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
节假日是消费“旺季”,公款消费会不会降温?江西、江苏等纪检监察部门出台了一些措施,对有禁不止、顶风违纪的坚决予以党纪政纪处理,公款送礼一律先免职、再处理;对违反中央纪委“四个严禁”、经查证属实的党员干部,也要求先作免职处理,并追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责任。
近日,海南省卫生学校使用公款购买价值12万多元的月饼券,被纪检监察部门通报,相关责任人被追责。
江西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防止公款腐败现象反弹,领导干部要做好三件事:上一级做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加强明察暗访,发现一起查一起;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案件的震慑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