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能再普通的洗脚纳凉行为,竟然在舆论场上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其背后折射出的道德焦虑与文明迷惘,无疑更加值得社会反思。
从表面上看,人们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自信与道德过敏,源于长期以来国人在多种场合上的“道德失分”。作为回应,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国人开始患上某种“道德过敏症”,但凡什么举动看不惯,就都归咎于“素质低下”,除非人们能证明“外国人也如此”。
搞不清楚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哪些行为是素质高的表现,哪些做法是不文明的样式,这就造成了国人在道德与文明上的认知分野——要么选择跟着习惯走,但由于许多过去遗留下来的习惯,比如缺乏交规意识、高声喧哗,在今天往往被认为是不文明、缺乏道德的,因而极易陷入“不自觉的无道德状态”;要么跟着臆想中的“理想道德范式”走,进而表现出“过度道德”,甚至崇尚某些违背人性的“道德”。比如,亲近自然是人类天性,但在中国,野游、踏青(踩草坪)却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表现。殊不知,这在西方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重塑我们“道德自信”,是回归传统,还是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新道德”体系,这些都有赖全社会思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