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曝光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务考察”上面,虽然有太多的事例可以证明,“网友曝”通常都很靠谱,但袁振国带队的出国考察是否确如爆料所说“10天考察主要是旅游”,还需纪检监察乃至司法部门尽快介入调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
期待调查和追责之外,我其实对“主要是旅游”的公务考察如何出笼更感兴趣。过往的事例告诉我们,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务考察”屡见不鲜,公务考察正成为公款旅游的最佳隐身衣。个案监督的意义在于促进机制的完善,虽然一些公款旅游的责任人在曝光后受到了处罚,但制度上杜绝公款旅游的改进却极少看到,篱笆扎得不紧,挂羊头卖狗肉的空间就还在,这也是各种名目公款旅游层出不穷的根源。
公务考察之所以屡屡成为公款旅游的隐身衣,在于公务考察本身的信息不够详细和透明。要么是公务考察本身就不让民众知情,要么就是好不容易公示了,却也只是提及目的地、组成人员、时间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信息,在目的地的考察过程,更往往是用笼统的“公务活动”来代替。这种做法,不仅让人无从得知公务考察的详情,也让人无法判断考察的必要性,当然,也就很自然地留下了公款旅游的空间——伪装成公务考察的便利,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是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杜绝借考察之名的公款旅游,公务考察的信息就必须全透明,不仅在考察之前要详细公示考察的目的、必要性、预算费用、每天的公务活动是什么,更要在考察结束之后晒出详细的“账单”。哪一天参加了什么考察、时间多长、费用多少、目的地陪同人员是谁,这些都必须清清楚楚地列出来,便于民众查证和监督。
没有详细且可追溯的的信息公开,公务考察就极易沦为公款旅游的隐身衣。如果只满足于“网友曝”后的个案纠偏,没有扎扎实实的制度改进,那么,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务考察”,恐怕还会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