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面包住廉价酒店,将90%的钱省下来买大牌。这是过去中国游客留给世界的印象。”Value Retail总裁Chris Cabot说,“现在他们有过第一次经验后,会懂得改善行程,比如选坐商务舱飞机,住好酒店,选择更好的食物等。”这一番话虽然也是出自老外之口,但从目前来看还只是趋势,有如此变化的人群毕竟只是少数。
我们且不论这个变化基本完成还需多少年,仔细分析中国人在外消费的特点,其实规律一直都在,且相当立得住脚为何买大牌?国内太贵。为何不享受当地美食?国外太贵。很多人的消费基本点就在于价格两者比较,就选便宜的。
欧美国家的日常消费相对中国人的收入偏高,比如在瑞士,一个比鸡腿略大的半只鸡,价格直逼百元人民币,哪怕几片面包,没个半百也买不到。但奢侈品的价格却往往可以只达到国内的五六折甚至更低。
这种选择错了吗?
“听从自己的心,做一个‘怂’货,不是挺好,让老外的那一套见鬼去吧。”这是一位旅游达人在微博上的评论。
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走上Chris Cabot所看到的那种变化:逐渐慢下来,走马观花的旅行慢慢变成深度游;多元化,把一部分购物的钱花在吃住上。这前提就是收入和物质丰富度的渐涨以及经历的积累。
其实归根结底,很多让外人看起来“不入流”的做法都源于“紧缺”,包括钱少,机会少,自然无法拥有一种豁达心态,并且全身心学会享受。
中国人的旅行生活慢慢在改变,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被理解:这是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