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清除国人在景区乱涂鸦陋习
www.seelvyou.com     2013-06-04 09:31:32    来源:深圳特区报    点击:

  近日,埃及3000多年神庙浮雕出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涂鸦,某些国人到处乱写乱涂恶习引起网民一片哗然。之后,涂鸦事件被陆续曝光,“国安是冠军”被刻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金色回廊上,台湾北海岸野柳地质公园岩壁上被刻下“中国常州赵根大”字样。不单在国外如此,在国内一些风景名胜出现的“到此一游”更是像野草般漫延,万里长城的千年古城墙被刻画得伤痕累累,敦煌壁画出现“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涂鸦,尘封13年后,近日被网友曝光,引来一片谴责。故宫太和门附近的一口铜缸刻字事件余波未平,媒体又曝出厦门万石植物园中的众多珍惜植物变成了游客的“留言板”,上面刻满了人名,就连浑身长刺的仙人掌也难免毒手。如此等等,国人热衷于在任何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迹,究竟是一种不好的传统,还是一种低素质表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批评。本期读者参议对此热议,敬请关注。——编者

  文物法能否惩处乱涂鸦恶习

  ■ 钱兆成

  “××到此一游”,在中国大小景区随处可见。而这次“摊上大事儿的丁锦昊”竟然把字刻到埃及神庙上,实在让人震惊。

  受此事件影响,我们不得不反思。可能大部分人意识到书写“到此一游”是不文明的行为,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胡乱涂鸦严重者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按《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文物乱涂乱画者,要处200元以下的罚款。如果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公安部门还可以对破坏者予以拘留;严重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破坏者进行赔偿。

  法律是写在白纸黑字上的,其效力本不应该受到质疑,严格执行之下,或许能够阻断书写“到此一游”的手。奈何游客的数量庞大,一是法不责众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是一些人的大脑犹如一张白纸,他们并没有将法律意识写入自己的脑中,法律的力量没有战胜传统思维的惯性。但罗马法格言有云“不知法律不免责”,虽然某些游客并不知道涂鸦可能要受到处罚,但不影响保护条例的执行。

  然而,从另一角度讲,法律生效后,相关部门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丁锦昊”们的行为的确令人诟病,可是必须正视的是,一些人不懂、不遵守《文物保护法》,文物管理部门也有责任。曾几何时,文物部门只注重于对文物的开发利用,在《文物保护法》的宣传上明显缺位,导致目前这部法律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因此,对于书写“到此一游”之类的违法行为,不缺法律而缺普及,与其“人肉”不如“普法”来得好。

  法律的普及完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承担起普法的责任。我们不缺乏枯燥乏味的法条,也不缺乏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绚丽文章。教书育人者为什么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呢?

  譬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文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意境遥远,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挺拔独立,又要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明白,如刻字“某某到此一游”等凡是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设置电子涂鸦墙清除乱涂鸦陋习

  ■ 涂启智

  “涂鸦”一词,最早出自唐朝诗人卢仝的《示添丁》一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中国文人以“涂鸦”比喻书画或文字稚劣,以示自谦,例如“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镜花缘》)。英语“涂鸦”单词为“Doodle”,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的graffiti,其单数词为 graffito,制作者将自己的绰号以及自家门牌号之类涂绘于墙面等介质上,后来扩大到汽车、火车和车站站台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维基百科对“涂鸦”的解释是,在公共、私有设施或墙壁上的人为和有意图的标记。涂鸦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文字。

  涂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的涂鸦可以追溯到尼安德特人的洞穴壁画,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各种随手涂抹在特定建筑或物品上的文字、图画、符号等,以及现代旅游景区随处可见的“到此一游”,都应视为涂鸦。

  涂鸦首先是基于“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其次是一种从众行为。现代景区各种涂鸦更多的是从众心理使然。不过,现代社会由于交通、生活等条件极大改善,涂鸦由古时物以稀为贵景观演变成一种“公害”, 涂鸦放大私人愉悦、却对公共空间造成破坏,恶劣效应不断彰显放大。

  涂鸦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或曰陋习,陋习革除需要一个缓冲地带或者疏导出口——最近黄鹤楼公园管理处表示,将在景区设置5个电子涂鸦墙,满足游客题写“到此一游”愿望,创意非常值得期待——在景区设置电子涂鸦墙就具有缓冲疏导意义,这种富有人情味的举措将产生“南风效应”,当游客纷纷于电子涂鸦墙泼墨挥毫,全新“文明涂鸦”习惯或将逐渐形成,乱涂鸦陋习自然渐行渐远……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是关键

  ■ 胡乐乐

  消除某些国人到处乱写“到此一游”的办法应该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切实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这种办法应该说是治本之法,因为当一个人内在的素质能够控制自己不乱写“到此一游”时,即便没有严刑峻法,也无关紧要。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呢?在我看来,一要靠学校教育,二要靠家庭教育,三要靠社会教育。学校要从小教育学生爱护珍惜珍贵的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我们全人类所共有的,并且不仅为我们这一代人所共有,而且也为我们的后代共有。学校教育只有让学生深知这一点,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乱写“到此一游”的恶劣之处。

  尽管如此,但客观而言,学校教育也不是万能的。要让一代一代国民不到处乱写“到此一游”,就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就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亲戚朋友,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到处乱写“到此一游”是十分错误的,并能以身作则,躬身示范。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人,从小就能切实认识到到处乱写“到此一游”是素质不好、行为不文明的表现,因而能够自觉做到不到处乱写“到此一游”。

  此外,社会教育也很重要。比如,在旅游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人到处乱写“到此一游”,那么发现者以及旁观者,就应该及时制止,并严肃指出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到处乱写“到此一游”者不听从教育,那么就应该及时报警,由警察来处理和教育。社会教育还有一种形式,即在旅游地点张贴警示标语、图画,树立警示标志等。这种社会教育,亦能对游客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应该说,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它。

  由此可见,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是有效防止游客到处乱写“到此一游”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的密切配合。这方面,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国的公民之所以鲜有我们的公民那样到处乱写“到此一游”,就是因为他们国家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挥了不能到处乱写“到此一游”之教育的作用。但愿我们的公民也能够经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文明素质,不再到处乱写“到此一游”。

  中国游客如何消掉境外旅游的“差评”

  ■ 海 舟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为7025万人次,是美国的1.2倍、日本的3.5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市场。2012年这个数字达到8300万人次,消费额高达1020亿美元。预计2013年出境游人数将达到9430万人次。中国游客出境踊跃,出手阔绰,理应受到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才对,但现实却不是如此,据某旅游网站针对欧洲酒店业人士的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形象列倒数第三”……

  为什么一边是“烧钱”如流水,一边却是“差评”如潮水,如此不受待见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有些中国人太有钱,暴富之下让他们财大气粗,得意忘形,失去了礼仪之邦应有的优雅;二是有些中国人太在乎钱,除了拜金他们不再有信仰,除了捞钱他们不再有理想。试想,一伙穷得只剩钞票的游人会把风景与文化看在眼里吗?会把文明社会的游戏规则放在心上吗?中国游客海外屡获差评,表面上看只是个人素质问题,往本质上说却是价值取向问题。说得学术一点,这是新旧文明的冲突,说得通俗一点,纯粹是钱多惹的祸。钱多了的一些中国人争相去境外“赶集”:去奢侈品商店购物,去艺术品市场显摆,去风景名胜地享乐,他们根本就不是去旅游观光的,所以才有埃及神庙里的“到此一游”,才有太平洋岛国帕劳深海中的中华烟盒,才有罗浮宫的大声喧哗、华尔街的遍地纸屑……

  钱多是物质文明的标志,理应带来精神文明的进步,为什么反而成了精神空虚的推手呢?反思下来,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上。一方面是钱多没有花在教育上,另一方面是花在教育上的钱又没有花在刀刃上,包括基础教育和公民教育在内的教育全方位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偏差。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社会只追捧高考状元,而集体忽视了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教育和价值观培养,其结果必然是一群腰缠万贯的“暴发父”培养了一群以追逐个人名利为己任的“坑爹一代”。这些人何尝把游戏规则和他人利益放在眼里?当这群人一窝蜂地涌向海外境外时,外人不为之侧目才怪。所以,中国游客要挽回海外形象,光有钱是不够的,要放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架子,开展公民素养教育和游客素质教育,只有文明的养成和价值观的认同才能让他人消掉对中国游客的“差评”,让中国旅游文明重回世界文明的大家庭。

关键词:景区 国人 涂鸦 旅游陋习 到此一游 

上一篇:不能因尴尬就划出“到此一游”区

下一篇:“到此一游”何时休?文明出游系世界共识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