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游”病:破窗理论下的治疗和救赎之道
www.seelvyou.com     2013-05-30 09:47:33    来源:观点中国    点击:

  中国某中学生在埃及文物上刻字“到此一游”;“高级记者”在敦煌壁画上题字“到此参观考察”,这两条新闻受到了广东省文物部门的关注。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曹劲表示,对于此类破坏文物的刻字行为,省文物局计划展开巡查。两个“到此一游”,破坏了文物本体,施害者应该受到惩处。(《羊城晚报》5月29日)

  客观地说,国人对“到此一游”的陋习是有所警惕和反思的,但仅仅是把其当成是一种“他人”的陋习,导致了陋习的顽固性和根除的艰难性,也造就了故宫中的“梁齐齐到此一游”,更让其飘洋过海——美国自由女神身上、巴黎埃菲尔铁塔上和出现在埃及千年神庙上。不过,如果以一场无目的的声讨告终或者以道歉结束,那么,在笔者看来,“到此一游” 飘洋过海的惯性就不可能终止,国人陋习的革除和救赎恐怕也不可能完成。

  当我们把“到此一游” 飘洋过海当成是一种丢人的事情,是一个素质问题,或者说仅仅认为伤害了民族形象、背离文明时,在笔者看来,都是一种相当抽象且宏大的讨论,是没有一种明确指向的无谓之争,道理很简单,人人都是谴责者、讨论者,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承担责任者,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批判对象。

  今天,有报道说,汉版“到此一游”也在黄鹤楼公园主楼上演,涂鸦刻字共有近30处。两者结合,不能把“到此一游” 飘洋过海当作是他者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你我都密切相关的问题,离开了所有个体的深度介入,单一地坐而论道,只能把我们带入歧途,带入下一个对“到此一游”的批评循环中。一项调查显示,“全球最不受欢迎的游客,中国人排在第二”,加上我国不但将成为第一旅游入境大国,而且还将成为全球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在这样的视野下,问题仅仅属于“丁锦昊”们吗?

  遗憾的是,“目前文物法及实施细则还不够详细,对于造成何种破坏便承担何种后果,没有明确规定”,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该如何治理“到此一游”病呢?笔者以为,假如把“到此一游”当作一扇破窗,惟有每个人都不成为“破窗”,并且修复“破窗”,才能取得成效。破窗理论认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而“到此一游”飘洋过海恰恰契合了破窗理论。而要治理之,现实中的每个个体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乱刻“到此一游”,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抵制和拒绝“到此一游”的人。也就是说,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涂抹者。

  “到此一游”尽管与素质有关,但不能完全归结为素质。把“到此一游”泛滥纳入素质问题的筐中,一个潜台词就是,当下民众素质不高,但会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素质随之提高,提高之后,到此一游”也就销声匿迹了。真的如此吗?就笔者的看法,这是推卸责任的借口,是在把素质当成挡箭牌进而回避问题的实质。难道我们等到所有人素质都提高后再来谈文物保护吗?文物能等到素质来提高后再进行保护吗?一个简单的追问是,能到国外旅游的个体,谁愿意承认自己的素质真的低呢?

  从根本上说,“到此一游” 飘洋过海是国人“低级旅游病”的综合折射。试想,国人明白了旅游的真谛和体会到了文明旅游的魅力,谁还有心情去涂鸦呢? “到此一游”泛滥背后有一种集体无意识——没有把文物保护当作事情。无论是故宫还是埃及千年神庙,都仅仅是观光的对象,对稀世珍宝、文物古迹的重要文化价值不愿意了解和思考,除了希奇就是新鲜,也没有一种利益共享者的态度,没有把人类当作是文物的共同拥有者。

关键词:到此一游 破窗理论 

上一篇:用法律来遏制“到此一游”

下一篇:当旅游成为一种休闲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