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敏 著名旅游社会学者、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博士
庄伟光 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所长 教授
主持记者:罗 磊
记者:最近各种节庆接踵而至,先是世界博物馆日(5月18日),接下来又是中国旅游日(5月19日)。一方面,游客对于一些博物馆“无讲解”颇有不满,而且不少游客对中国旅游日也有微词,觉得不少景区在这一日就是搞些免费项目而已,之后才有一些活动。您怎么看旅游日的意义和持续性?
刘思敏:因为现在不管是旅游日还是博物馆日,目前都只是节日而不是法定假日。虽说今年这两个日子正好是周末,所以吸引了人气。不过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节的作用主要是推广和宣传,实际能落地的除了当日免费之外,其他举措并不多,因而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内涵建设。
庄伟光:现在对旅游日的开掘,主要集中在当日免票方面。实际上,旅游文化内涵丰富,远远不是价格因素可以覆盖的。针对中国旅游日,旅游部门需要搭建平台,使得旅游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市民体验到旅游带来的快乐,知道什么是旅游,怎么去旅游,怎样感受旅游产品,什么产品适合不同游客,体现多元化的旅游元素。
记者:既然每年博物馆日和旅游日都在一起,有市民建议不妨以后就连在一起放假。您是怎么看的?
刘思敏:五一假期和暑假档期之间,正好缺一个长假。5月20日,是世界陌生人日,旅游有助于人类的交流,打破陌生。不妨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世界陌生人日为基础,通过前挪后移周末,设立一个春夏黄金周。
庄伟光:我并不赞成将旅游日和博物馆日结合形成法定假期。一些领域之所以设置节日,原因往往是这些领域过去不受重视,而现在有越来越大的价值。 旅游和博物馆对于游客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是一种提高文化审美、陶冶性情的活动。只有旅游业和博物馆主动服务大众,让游客主动来提升境界,而不是靠外界人为拼假,才是根本出路。
记者:对于各种民间版的“放假”方案,要想真正落实,您觉得目前最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
刘思敏:我觉得首先就是让游客有充裕时间出游,因而调整假期制度,优化小长假,实际上增加一个大长假。五月中又是航空和铁路客运淡季。此时不管东南西北,各地气候都比五一要好,同时又不会比暑期热,因而出游更为合适。
庄伟光: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制度和沟通问题。对于假期和节庆的各种争议一定要充分讨论,不然就会异化,就会出现文化价值观偏差, 出现导向的偏误。各种节庆主办方和条块领域,首先要加强跨界交流,多从公众角度来组织活动,效果自然不一样。而这种管理方和主办方从上至下入骨入髓的人文精神提升,更需要制度顶层完善设计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