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孩子的所作所为,是整个社会文明素养的写照。在埃及文物上刻字固然不对,甚至违反了当地的法律,但以人肉搜索、黑学校网站、发帖咒骂,就是正确的批评方式吗?确切的说,如何看待“到此一游”,同样是检验国民素养的一张试纸。
全民一哄而上,舆论的粗暴而不设防,对于当事人的伤害可以说是巨大的,更何况那还只是一个孩子。假若没有保护之举,对其伤害可以说难以弥补。相比于涂鸦行为本身来说,我们恐怕更缺乏宽容与自省的精神,更没有扪心自问的道德自觉。所谓的道德捍卫与文明守护,最后就异化成了道德打压和自我显示的机会,人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一句针对自己。
用不文明对不文明,用不道德对不道德,这才是道德无以实现救赎的病灶所在。有人乱倒垃圾了,墙上就写上“乱倒垃圾者断子绝孙”的恐吓;到了景区,随手乱涂乱画者何止一人?那些乱插队、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动不动就拳脚相向者何止于一人?今天嘲笑和谴责别人者,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个行为者。如果“五十步笑百步”成为普遍现象,谈道德自律和文明自救就只是奢谈。
我以为,扪心自问比纠缠个案更体现文明素养。我更乐意看到的不是以打击、嘲笑、追问、贬低别人为荣,而是借此进行自我反思和检视,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去作一个道德的守卫者,一个文明的评判者。
我们不该去试图充当一个道德“到此一游者”,因为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资格。要知道,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行为上的习惯性表现,而在于根植于心的“道德优越性”将别人的过错作为证明自己的机会,在声势浩大的舆论洪流中实现口头上的“到此一游”。不解决这个认识短板,那么我们还是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到不好的榜样。
此刻,我们不妨真诚的接受丁锦昊父母的道歉,并因此也回馈我们对丁锦昊的歉意。同时要用行动告诉孩子,那些他做错的,完全来得及改正;那些过度的解读和压力,最好不必去烦恼。做好自己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国民素养,也是实现整体改变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