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之下,据媒体报道,丁锦昊的父母已现身媒体,为孩子的所作所为道歉。因为是未成年人犯的错,对其的口诛笔伐没有持续多久便开始降温。毕竟是孩子,有样学样,归根结底还是在模仿大人的错。
不管怎样,经过这么一件出口转内销的丑闻,丁锦昊这三个字也就成为了一个符号象征。只是,丁锦昊虽被抓了个现行,但是对小孩子集中火力,解决不了我们的文化陋习。事实上,无名无姓的陋习更是屡现报端。比如,在帕劳扔烟盒,在马代偷珊瑚,在故宫大铜缸上刻字,在敦煌壁画上留言等等,不仅外国人不胜其烦,就是作为国人自己,看到这样的新闻也是不胜其扰,自惭形秽。
这些年,随着国人日益富裕,出国旅游也变得稀松平常。只是,在我们输出北京镑的同时,也在输出不太好的国民形象。此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指出,我国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居民出国旅游,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同时部分游客的素质和修养还不高,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旅游景区乱刻字、过马路时闯红灯、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也常常遭到非议,有损国人形象,影响比较恶劣。
关键是,这种种的国民不文明举止,究竟是所有后发国家经济崛起后的普遍现象,还是我们自身的特殊现象,人们对此没有一个共识。相信只是暂时现象不在少数,认为种种不文明的举止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素质水涨船高而有所改善。这在历史上确实有例可循。当初日本经济腾飞后,大量的日本人在出国旅游时的粗鄙举止,也给彼时的外国人留下了同样的糟糕印象。但在若干年之后,粗鄙逐渐消失,代之以越来越多的文明有礼。正是基于相似的历史事实,对于国人的种种不文明举止,很多人坚信,一切的问题都只是时间问题。
还有相当多的人对此则不那么乐观,认为国人的不文明表现远比别人严重。有人溯及“私德盛于公德”的文化传统,认为改起来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有人则从现代性出发,认为规则意识和法律精神的严重缺失,使得国人的诸多行为失去约束。前不久,一家媒体在名为“粗鄙时代”的一篇文章里总结道:最糟糕的粗鄙,是强者愈粗,弱者愈鄙。至此,体面将无人在意,丢脸也成了无所谓的事情。
其实,对于“到此一游”这个问题,真的无须分析得那么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结结实实的个人修养问题,怨不得别人,也扯不上什么体制、社会、文化的压迫。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尊严都不愿争取,还遑论争取什么更宏大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