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迷恋“打卡式旅游”,不是什么好现象
www.seelvyou.com     2019-10-09 16:54:12    来源:腾讯网    点击:

  旅游原本是为了寻找乐趣或享受悠闲时光而开展的活动,现在则成为了流水线式的打卡盖章,为频繁打卡所支付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各项成本,让旅游变成一种身心疲惫的负累。

  “十一”黄金周刚刚过去,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不过短短几天的出游,可能会让很多游客感到身心疲惫——拥挤的人潮中,景区开启“人从众”模式,打卡式旅游则成了一种广泛的选择,这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深思:旅游的意义就是为了拍照打卡发朋友圈?

  不计时间成本,也要完成打卡

  过去人们在景区打卡,是涂上“到此一游”的文字,现在打卡的载体变成了朋友圈等平台。对游客来说,打卡是来过的证明,是可以对外展示的素材,因此游玩过程往往走马观花,体验让位于游览更多景点的效率

  在短视频平台上,重庆的洪崖洞等网红景点,早就是打卡圣地,五一期间有超过十万人前往打卡。这个 “十一”黄金周更是成了打卡式旅游集中呈现的窗口,从中也能看出广大游客对于打上一次卡的渴望:

  比如,中国新闻网的报道提到,“有的人排队5小时,只为打卡西湖音乐喷泉;有的人排号20000桌,只为打卡一家网红餐厅;有的人堵车半小时,只为打卡一个名叫‘立马回头’的公交站。”像西安兵马俑景区那样,排队两小时只能看两分钟的游玩,同样比比皆是。

  比肩接踵的人群,动辄几小时的排队时间,价格不菲的门票,丝毫不能阻挡游客前往各类网红景点打卡拍照的热情。在他们看来,尽管游玩过程可谓“囫囵吞枣”,但重要的是完成了打卡这项神圣的仪式,为此牺牲时间和精力也在所不惜

  有意思的是,在人满为患的国内景区流行的打卡式旅游,还被国人带到了国外。2014年一名外国记者写了一篇题为《跟随中国团“闪游”伦敦》的文章,其中写道,中国旅游团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前往最多的景点,伦敦塔半个小时,白金汉宫外仅停留10分钟……

  之前还有一部由外国人拍摄的很火的纪录片,名叫《中国游客在巴黎》。拍摄者发现,国人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快,一路马不停蹄打卡。这种独特的打卡式旅游模式,还引来《经济学人》的关注,在文章中“打卡”甚至被直接翻译成“daka”,可见它已成为一种特色。

  打卡式旅游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旅行的内涵和目的。旅游原本是为了寻找乐趣或享受悠闲时光而开展的活动,现在则成为了流水线式的打卡盖章,为频繁打卡所支付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各项成本,让旅游变成一种身心疲惫的负累。

  不久前,71岁的南京市民吴女士跟团到内蒙古草原旅游,结果意外离世,面对家属行程路线、交通方式不合理等多重质疑,旅行社则称“出门旅游就是要受罪”。这句推卸责任的话说得相当不合时宜,但不可否认,旅行社敢说,是因为它是一层被很多人默认了的事实。

  带薪休假制度不完善,加剧打卡式旅游的流行

  首先得看到,打卡式旅游的流行,大前提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有闲钱群体不断壮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国内游客人次近几年都是两位数的同比增速,去年全年的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1278亿元,增长也高达12.3%。

  当然越来越多的游客热衷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也是因为社交平台的发展,让旅游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愉悦身心,还包括社交化的对外展示和互动。

  因此,朋友圈九宫格的美食美景照片下面,景区地点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此前火爆的短视频平台,让前往网红景点打卡,成为一种相当潮流的出游形式,它能够收获来自朋友和陌生人的点赞、转发、评论,打卡的仪式属性因此相互传染

  不过除此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休闲时间上异常短缺的国人,并没有太多富余的空闲去深度出游,沉浸式地感受景点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

  事实上,直到2008年《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实行,中国才正式确立带薪年薪假制度。不过即便十年后的今天,在关于996加班文化的讨论中,这项制度对劳动者权利的保障程度就已经可见一斑。

  人社部此前对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职工享受了带薪年休假。那些享受不了带薪年休假的国人,他们出游的时间窗口,自然会挤到一起。而相对于春节黄金周更重的回家团圆色彩来说,“十一”黄金周无疑成了最大的拥堵节点。

  因此刨去堵在路上、景区排队的时间,真正的游玩时间其实所剩无几,为了让这趟行程显得很充实,游客们自然会将行程排的很满,通过去更多景点打卡拍照的方式,来折回票价。

  相对来说,那些对打卡式旅游感到好奇的外国人,的确拥有更充足的时间。以《中国游客在巴黎》拍摄点所在的法国为例,一方面,法律对带薪年薪假有严格规定,雇主还得向未休年假的雇员支付带薪年休假补偿金。另一方面,它们因为南北纬度不同而实行的学生错峰放假制度,为旅游业的错峰出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地的景区也不用担心大量游客集中涌入,衍生出拥堵、污染等诸多问题。

  打卡式旅游和门票经济紧密捆绑

  在部分人看来,打卡式旅游虽然缺少深度,让“增长见闻变成收割赞和评论”,但却是一种个人选择,无伤大雅,值或者不值都是自己承担。

  不过得看到,对广大游客来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式出游,并不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结果,它是带薪休假制度难以落实的产物,而它的流行对景区同样会形成错误的导向。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看,打卡式旅游的流行,也是源于很多景区空有一个IP躯壳,缺少足够的运营深度和文化特色,导致没有能够吸引游客进行深度、沉浸式体验的旅游内容 。比如全国的古镇几乎都长得一样,而且都卖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

  对大部分景区来说,它们之所以没有深度耕耘,挖掘景区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是因为在庞大的游客基数下,门票经济已经足够养活景区了。

  有数据显示,5A级景区门票价格在100元以上的,占比超过50%。那些知名度较高、集世界遗产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身的景区,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50%,几乎是常态,个别的甚至高达90%以上。

  门票经济一方面让景区能够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赚钱,不必过多思考旅游产品的层次和产业链条。景区商店的宰客现象不断,也与此息息相关。另一方面,门票经济的负担,迫使游客减少旅游整体停留时间和其它支出,只能采用打卡的方式来快速走马观花

  有过欧美国家旅行体验的游客,对当地的低票价应该会深有体会。像一些大型国家公园、古建筑和博物馆,都会免费开放;古罗马斗兽场、卢浮宫等景点也只需要几欧元而已。这种低门槛的收费,既降低了游览的经济门槛,又让游客有更加自由的体验,可以慢慢感受其内核。

  从这个角度看,打卡式旅游的流行,多少会强化景区对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景区会将“囫囵吞枣”式的游览习惯,理解为游客的全部诉求 ,因此自然会缺少升级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融合的动力,也缺少在吃、住、行、游、娱、购等其他领域提升服务水平的动力,对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来说,这未必是什么好事。

关键词:打卡式旅游 旅行 

上一篇:大陆游客台湾潜水失踪:搜寻6天未果,其父酬谢11万寻人

下一篇:马尔代夫伊塔富士岛华尔道夫度假村为宾客打造难忘避世之旅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