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申遗亲历者手记:伟哉良渚——写在良渚成为世界遗产之际
www.seelvyou.com     2019-07-07 09:02:56    来源:澎湃新闻网    点击:

  良渚古城遗址刚刚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曾参与过良渚申遗工作的亲历者、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应邀为澎湃新闻撰文,回顾良渚保护传承、申遗的历程及申遗成功后的重要意义。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政府推荐的距今五千年前后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作为有幸参与过良渚申遗工作的亲历者和当事人,喜庆之际,感慨万千!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良渚遗址位于上海西南100多公里的杭州市余杭区境内,最早发现于1936年。1959年,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被命名为良渚文化。2006年,在面积约达100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发现了面积约近10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2016年,在良渚古城的外围又发现了比大禹治水还早一千多年的大型水利系统。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远景图

  良渚古城是中国迄已发现的五千年前规模最大、功能结构最完备的城址,是良渚王国的都城所在,被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张忠培先生称作“中华第一城”。良渚遗址是中国考古时间最长的伟大遗址之一,80多年的良渚考古填补了历史文献鲜有记载的史前文化空白,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伟哉良渚——华夏文明五千年”——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教授严文明先生的题词,高度浓缩了良渚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

良渚古城遗址鸟瞰图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众多,良渚古城遗址这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

  一是良渚古城遗址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基础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作出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城址布局图

  二是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在空间形态上展现出一种向心式三重结构——这种早期国家都城的规划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而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外围水利工程,在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五千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遗址北城墙发掘现场

  世界遗产的申报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和一项自然遗产。而且尤其强调遗产历史的真实性、保护的完整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很多遗产的申遗之路非常漫长,良渚也不例外。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阿塞拜疆现场

  良渚遗址发现以来,在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逐渐摸索出了具有时代特征、良渚特色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传承之路。早在1956年,良渚遗址就被公布为浙江省级第一批一等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起先后多次被国家文物局推荐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良渚遗址群莫角山遗址

  长期以来,良渚遗址的保护管理得到了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遵循国内外遗产保护的宪章公约及法律法规,颁布了专项保护法规,制定了长期保护规划,推行了相关保护政策,为中国考古遗址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渚方案。

良渚博物院

  近些年,遗产地还注重兼顾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注重调动广大民众自觉参与遗址保护的积极性,“保护良渚遗址,传承中华文明”已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行为自觉。而且,自2003年起,“良渚”一词已多次进入中国各类历史教科书,影响了上千万中国青少年。

“良渚”进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笔者参与策划的良渚博物院展览展示作为良渚申遗的重要窗口之一,不但得到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的肯定,还获得了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十大精品奖,在开展一年来接待了不下百万人次游客的参观,足见百姓对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情关注度。笔者近期参与策展的“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也将在7月中旬于故宫开展,在喜庆良渚申遗成功之际,更将迎来新中国七十周年大庆。

即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的“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览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是中国人的常识。然而,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因为河南安阳殷墟才发现了作为物质文明标识的金属和文字,即青铜器以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因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早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而今,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良渚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一道,都进入了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先后开始出现的被考古学家们称为“城市革命”的第一批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与社会之列。

  良渚83年考古之路,63年保护之路,25年申遗之路,而今实至名归,成为了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遗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良渚遗址保护的阶段性目标。良渚遗产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尽管成果显著,但依然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继续发现和挖掘良渚遗产的内涵和底蕴,助力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相融合,推动良渚遗产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级?发挥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自觉的积极作用?

  我们相信,良渚遗产地申遗工作完成后,还将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振奋民众精神,将良渚遗址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从这些意义上来讲,良渚遗产的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保护永远在路上……

  链接: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之路

  1994年,国家文物局将良渚遗址群推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国家文物局再次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华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随即实质性启动申遗工作。

  2018年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

  2018年1月29日,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赴巴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递交申遗文本,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迈出关键一步。

  2018年7月,世界遗产中心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相关专家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

  2019年7月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考古大事记

  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

  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

  1986年起,发掘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遗址,多次获评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2年,发现莫角山宫殿建筑基址。

  2006年起,发现良渚古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重要田野考古发现。

  2015年,发现大型水利系统,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键词:良渚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 世界遗产 

上一篇:良渚遗址成为新的世界遗产 “中华第一城”确证五千年文明史

下一篇: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历经83年考古,揭开良渚神秘面纱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