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摇过市的啤酒自行车一度是荷兰的独特街景 Wikimedia Commons 图
对很多人而言,荷兰是个自由之地。它是欧洲唯一一个大麻合法化的国家,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供性工作者合法营业的“红灯区”,蓬勃发展的设计行业让这里变得充满趣味,这些都吸引着来自全球的游客。
但近些年,荷兰却在逐渐收紧这些“自由”。
比如“啤酒自行车”(beer bike)。这原本是一个荷兰人在1997年的发明——将啤酒和自行车这两样本地人热爱的元素拼在一起,多人共同乘坐的车上搭载一个啤酒吧台,供应喜力或是多种多样的精酿,车上还配备音响,人们能够边骑车边畅饮。
但这件具有狂欢熟悉的交通工具很快招来了本地人的反感。2016年,6000多名阿姆斯特丹居民联名上书,要求市议会出台法律,驱逐啤酒自行车。他们的理由是,这些招摇过市的年轻人太过喧闹,醉酒后还会在公共场合便溺,而体型巨大的啤酒自行车也时常造成交通堵塞。
几家啤酒自行车运营公司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没有效果。2017年10月底,阿姆斯特丹出台禁令,啤酒自行车不得出现在市中心。
包括啤酒自行车禁令在内,阿姆斯特丹和荷兰陆续出台了多个大大小小的禁令,这被认为是官方对于近些年旅游业过度膨胀的反思。
以首都阿姆斯特丹为例,2017年,这里的过夜游客人数增长了13%,2018年增长了7%,接近1700万人次,这对于一座常住人口只有83万的城市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压力。
去年底,地标性的“I Amsterdam”被拆除 视觉中国 图
你或许会对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上的一组红色字母有印象,“I Amsterdam”,这或许是荷兰除了风车、羊角村、郁金香节之外最著名的打卡圣地。自从2004年被放置在广场外,这组红色字母吸引了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游客,甚至有人统计,每天它被拍摄的次数超过了6000次。但去年冬天,阿姆斯特丹最终拆除了这处地标,本地人抱怨它“太红了”,造成游人聚集,堵塞交通。
2016年,阿姆斯特丹还提出过一个“酒店禁令”,不再对新增的酒店发放营业执照。同时,官方还缩紧了Airbnb,原本Airbnb的房东每年可以最多对外出租60晚,但收紧后最多只能营业30晚。
去年冬天,阿姆斯特丹对进港的邮轮旅客征收8欧元的“留宿费”,今年又对参观“红灯区”的游客提出了限制,官方特别出台了一项专门针对旅游团队的禁令。
据本地媒体统计,此前每周有超过1000个旅游团在红灯区的中央广场上停留,最高纪录是一小时内48个团。这使得该区域交通瘫痪,清扫困难,也影响了性工作者的正常工作。市议员Udo Kock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禁止这样的参观队伍,不仅是为了减轻市中心人流堵塞造成的交通负担,也是为了提高对性工作者的尊重。”
除了禁止旅游团入内,官方还提出了多种整改措施,比如鼓励性工作者去别处就业,或是在夜晚关闭街道,留出时间让人们清扫街道,或是增收游客税。
从这些禁令看来,阿姆斯特丹似乎正面临旅游业的一处拐点,官方正竭力将游客和旅游业的膨胀控制在一定程度内。
官方之外,阿姆斯特丹本地也有多个民间力量试图调和游客和本地人之间的矛盾。
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是又一个吸引游人驻足的地方 视觉中国 图
Amsterdam & Partners是一个半官方的NGO,总监Geerte Udo最近接受了CiyLab的采访,大麻和色情产业的合法化让人误以为荷兰百无禁忌。“但本地人不会在大街上抽大麻,甚至拎着一瓶啤酒在路上边走边喝都很少见”,Udo表示,“无论在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或是泰国,你都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
去年起,这个NGO发起了一系列活动,名为“Enjoy and Respect”(“享受并尊重”),致力于向游客宣传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禁忌。
CityLab的撰稿人Feargus O’Sullivan采访了当地一个旅游智库Amsterdam in Progress的创始人Stephen Hodes,后者比较了不同的游客类型。
“有一类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充满好奇心,想要获取新知识……但很不幸,这种类型的人数不断下滑。新到来的游客总是那些‘地位追求者’(status seeker),他们旅游只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到了一个景点,最先发自拍,表示自己到那儿了,其他的漠不关心。”
“这或许让人厌烦,但你不能说那些打卡型的游客就犯法了。即便是当地文化探秘者也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冒犯禁忌。”Udo表示,他们能做的只是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比如“I Amsterdam”APP就试图提供一些改进思路,比如推荐一些非高峰时期和地区的活动。
今年五月,荷兰旅游局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谈到了一个重要的政策转向:认识到“更多并不总能更好”,旅游局决定不再一味地推广荷兰作为旅游目的地,相反,官方的工作中心将转为分流旅客,控制旅游业对城市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