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想到青海,不少人都会想起湛蓝的天空、广阔的高原牧场、美丽的青海湖。但是在这些美丽景色中间,现在却出现了一大片煤矿。
位于青海东北的木里县,数十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来客商和煤矿工人,人们到来的原因,就是为了开采地下多达35亿吨的优质煤。虽然这个新生的煤炭基地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新动力,但是所带来的污染也是有目共睹,雪山上流下的河水已经开始变得浑浊,牧场上刮起黑色的尘土。
管理部门因为未批先建、超规模开采、变更开采等原因已经开出了多张罚单,但是这并没有挡住开发的脚步。更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媒体报道,青海省政府去年出台文件,将省级自然保护区缩小了5%,把原本禁止开发的两大矿区划出了保护区。
这样的做法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有从中得到了哪些教训?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林伯强:这个事情肯定不只现在发生过,以前也肯定发生过。接下来就看当地具体以何种方式来用,如果挖出来的煤矿是用来发电的话,或者是把煤矿卖给别人的话,那它对环境的污染可能会小一些,但是如果是做煤化工或者煤炭的深加工的话,可能对当地的环境影响会比较大。
一般而言的话,既然是列为保护区,从保护区当中去挖什么东西的话,肯定要经过严格的评估,严格的审批。至少能得出几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第一,保护区肯定是要受到保护,当地政府要对这个保护区有什么更改的话,就应该经过严格的、公开透明的评估,包括对整体产业的规划必须有一个说法。第二,必须避免先做然后再审批,否则的话这个保护区的话就失去意义了。理论上讲,在保护区里面做这件事情是违法的,假定先做然后再批的话,这是有问题的。第三,煤炭目前已经整体出现产能过剩了,所以今后中央政府在整体上可能也得有一些规划。
我们认为,发展经济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当地破坏性的煤炭采掘已经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后果,而屡禁不止的违规行为是否源自当地管理部门的懒政甚至是纵容,有关部门有必要一查到底。
美丽中国不仅是空泛的口号,它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国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仅是为我们自己负责,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