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基地: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
影视基地应统一、合理规划,摆脱单纯提供拍摄场所的运营模式,推动影视拍摄和影视旅游“两翼齐飞”
受影视产业升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影视拍摄基地竞相兴建、热潮再起。《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浙江、上海、宁夏等地采访时了解到,部分影视拍摄基地积极谋取转型出路,并获得市场认可,但多数影视基地存在功能单一、重复建设等问题,甚至出现圈地等现象。
在宁夏银川市西郊的空旷荒野上,有两座残破的古堡。这里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最初只有79万元投资,如今已拥有3亿多元固定资产。从传统、单一的影视拍摄基地,到集国家5A级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基地于一身,镇北堡西部影城一直寻求转型升级。
镇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长张贤亮说:“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拍摄《红高粱》《大话西游》等上百部影视作品,也获得了‘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但随着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依靠电脑制作,单纯作为拍摄基地的影视城已成为‘夕阳产业’,所以必须转型。”
目前,镇北堡西部影城通过注入文化内涵延续生命力,逐渐转型成一个北方小镇,这种转型,吸引了大量游客。
近日,本刊记者在横店影视城梦幻谷景区看到,这里上演的全球最大火山实景演出《梦幻太极》吸引了大量观众。此类演艺节目,横店影视城已有100多个。
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殷旭说:“目前,影视拍摄带来的收入远不如旅游,现在即使没有一个剧组来横店拍戏,我们的游客也不会减少,因为我们旅游演艺产品的吸引力已超过了影视剧组和明星。”
据了解,横店影视城在2000年后对剧组免收“场租费”,众多影视制作企业涌入,影视城收入不降反升,越来越多的剧组、明星提升了这里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游客。与此同时,横店开发的旅游产品也由“看影城建筑”向“体验影视文化”转型,让游客深度体验影视拍摄的乐趣。
与通过转型或延伸产业链获得成功的影视基地不同,上海影视乐园则因坚持专业化、规模化、升级服务而在市场上立足。据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任仲伦介绍,经过多年升级改造,上海影视乐园形成了影视拍摄的系统服务模式,使拍摄片场持续繁荣,利润也很可观。上海影视乐园有数量庞大的摄影棚、独具特色的场景,还有各式各样的枪支器械等道具,这些都是其他影视基地无法替代的。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目前很多影视基地处于有场无剧、“人去城空”的尴尬境地,但新的影视基地仍在不断建设。
据了解,目前除了10个知名影视基地外,各地建起的大大小小的影视基地已超千个,总投资超500亿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已建成的影视基地中,有80%亏损,15%收支平衡,仅有5%能够赚取微利。
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曾毓琳说,影视基地属于高投入、回收周期长的行业,很多影视基地建成后,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长期没有改造,也没有进行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剧组和游客的吸引力不足,最终陷入困境。
以云南大理的天龙八部影视城为例,当年因为《天龙八部》在那里拍摄而成名,但电视剧播放完热度一过,便很难再吸引游客,影视城慢慢闲置。
一些影视基地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建筑风格雷同,很难脱颖而出。如古装剧流行的汉、宋、明、清等几个朝代的古建筑,全国各地的影视城几乎都有。仅汉城、宋城,全国就有几十家。由于多数影视基地缺乏核心竞争力,剧组选择的空间很大,有时只是拍个外景就走了,而影视城一旦建成,就要承担高昂的维护费用。
不少业内人士担忧,目前一些地方借发展影视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任仲伦说,虽然大部分影视基地出现亏损甚至烂尾,但建设热潮依旧,原因之一就是地方政府、投资者看重的不是影视基地本身带来的收益,而是其他收益,这背后就存在“圈地”的冲动。如果把希望寄托于拿到土地后的增值,影视基地建设就会“虚火上身”。
针对上述问题,曾毓琳建议,各地影视基地建设应坚持差异化,避免风格雷同,以满足不同场景需要。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规划建设影视基地的场景时,更应采取互补式发展的策略,避免同质化带来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影视传播系副教授贺昱认为,影视基地可以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向上”可以将影视基地建成内容研创基地,并搭建融投资平台;“向下”可以建成节目交易平台,以寻求盈利模式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构筑资源共享、互补的产业环境,也可以与周边地区的影视基地联合成为产业共同体,共同做强区域影视产业。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韩国影视旅游模式颇为成功,值得借鉴。韩剧外景地在一部剧集拍摄结束后,一般会把拍摄时的原始场景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后续的旅游开发做准备,同时利用影视资源开发主题旅游馆和影视旅游纪念品等。
殷旭认为,影视旅游是影视基地的主要功能之一,不断发展和创新旅游产品是影视基地实现盈利收入的重要因素。因此,影视基地应在旅游产品设计上不断创新,让游客变静态观赏为主动参与,真正融入到影视文化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