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鲜有人知道全国假日办的全称: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国家旅游局。这个机构成立的时间并不长,诞生于2000年6月。
1999年,黄金周首次出现。第二年,为了应对黄金周期间的协调组织工作,由国务院牵头,成立了由14个部门组成的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包括:发改委、公安部、交通部、商务部等三分之一的国务院部委,以及工商总局、广电总局、税务总局、统计局等国务院直属机构。2003年,组成部门增至17个。
此后,省级和旅游城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主要负责黄金周期间的指挥协调、信息发布、预警预报、投诉受理等。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称,每年年末,全国假日办会草拟出下一年的放假安排,提交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办公厅统一发布。
虽然每年的调休都有不同,但通过多年研究,蔡继明发现其中也有某种“清规戒律”:假日办会努力将法定公休假日放在调休假期的第一天,比如,国庆放假一般都是10月1日至7日;另外,也会努力避免因调休造成连续工作7天以上的情形。
事实上,2013年公共假日调休广受诟病,正是因为这个方案“没按常理出牌”。
蔡继明认为:“从全国假日办的办公地点和成员构成可以看出,放假还是从旅游角度考虑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原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73岁的王兴斌认为,国家对假期“大包大揽”,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公民何时休假,去哪里休假,本是个人权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迫十多亿人在7天时间集中休息,注定会带来巨大的麻烦。理想状态是:政府只需公布法定休假日及天数,具体安排由公民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