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10月17日文章,原题:中国、吐痰和环球旅游
在北京住久了,你就学会了预知谁要吐痰。当他逐步靠近,(嗓子)爆裂声也渐强,让你疑惑是不是谁要抢地盘?最后是极好的一声“砰”以及一团乳白色的东西像小型飞盘似的,或落在你脚边的人行道上,或像我朋友站在新疆一列火车窗外的遭遇——糊在了眼睛上。
等等!为啥要写随地吐痰?把这种曾在西方也稀松平常的个人习惯拿到桌面上来,是不是不太礼貌甚至有点反华?“这当然是个事儿,是国际关系的大事儿”,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罗斯·孔伯如是说。因为吐痰是中国游客在海外不受欢迎的一大原因。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要旅游。吐痰、插队和乱丢废物让外国人觉得中国游客举止粗鲁。
孙中山曾批评很多中国人吐痰、放屁、用长指甲挖鼻孔、不刷牙等恶习,外国人遇见便以为很野蛮。
孔伯说,在西方,人们通常用“恶心”来形容吐痰,几代人都被告知吐痰会传播肺结核等疾病。“你随地吐痰,就是在伤害别人。”孔伯认为吐痰的医学风险被夸大了,“那么这就成了礼仪问题,时尚问题,政治问题,一个精英们能否影响他人的能力问题。”孔伯观察后发现:在中国,吐痰行为更显而易见。
理想情况是人们都进行“有社会责任的吐痰”,就是吐到排水沟里,而不是马路上或眼睛上。孔伯称,“我个人的意见是,既然吐痰已深深印刻在他们的文化中,为什么一定要改?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应该有能力这样说,‘不,我们就这样,你们要理解’”。不过,孙中山或许不会同意他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