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时,但近年来不少人感到“节味”淡了,节日氛围时过境迁,甚至很多年轻人将节日单纯当作放假度过,对传统节日概念模糊淡薄。面对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专家建议政府应当在节日来临之际,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用多元化的方式让人们在参与体验中,自觉树立传承传统节日的观念。
不知中秋节为何物:遗忘在眼前
“明天开始学校放三天假,实在太好了,趁这个机会我要好好休息,每天上学都累死了。”长春某高中的一名高二学生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中秋节放假前一天,不少学生已开始期待,但大家口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是放假,而非中秋。
记者在街头调查时发现,将春节、中秋、端午节当作假日度过的人不在少数。当记者询问大家关于中秋节起源和庆祝方式的问题时,多数行人和网友的回答让人倍感无奈:“中秋节的起源不清楚,但我知道与嫦娥有关!”“中秋节,不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月饼、看晚会吗,还能有什么方式庆祝”……
有人对中秋节的起源和风俗传统“一问三不知”,也有人清晰地感受到“节味确实淡了”。网友“枫清儿”说:“不打开电视看到中秋晚会,我还真忘了为啥放假!”网友“Enchanteur艾诗”描绘了记忆中的传统中秋节:“提灯笼是必备的节目。一个个灯笼,仿的是大鲤鱼、杨桃、宫灯等;用的材料千奇百怪,有纸、有柚子皮、有木瓜皮;上面绘的是嫦娥奔月、八仙过海、仙女散花……各家的张灯结彩,满城灯火,提灯赏月,换来了一个琉璃世界。”而现如今,传统中秋节的痕迹已鲜少看到。
“到处都是月饼摊”:节日气氛逐渐缺失
从古至今,中秋节赏月、观潮、燃灯、玩花灯、猜谜、喝桂花酒的风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人们却已逐渐淡忘,这些风俗也逐渐简化为——“吃月饼”。 可现如今,就连多数人脑海中仅存的吃月饼纪念中秋,也在节日气氛的缺失中慢慢变质。
“老板,哪种月饼销量最好,我要五盒。”长春市民刘旭正在重庆路商圈挑选月饼。他告诉记者,这五盒月饼都是送给亲戚朋友的,因为不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口味,所以就买了销量最好的。“平时大家想吃什么都能吃到,谁还真的稀罕别人送什么口味的月饼,现在送月饼就是形式,吃月饼也是形式。”
“这几年一到中秋节,各大月饼商家就纷纷出动,占据所有商圈街道,开展月饼之争。”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行人和网友都表示一提到中秋节,联想到最多的就是“四处都是月饼摊”。
可是五颜六色、包装精致的月饼并没有给人带来太多惊喜。网友“濯越”认为,看着精美的月饼盒,反而感觉索然无味,从这些月饼中,感受不到中秋节的气氛。网友“兔子罗杰”说:“现在有多少人还在中秋节和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呢?月饼多了,节味淡了……”网友“五湖四海”也在感叹:“现在生活好了,节味淡了!很怀念小时候一块月饼切四瓣分着吃的岁月!”
“我们也想要过一个传统的中秋节,可是我该去哪儿赏花灯去哪儿猜谜语?”长春市民刘秀秀说。
多元化方式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几乎所有传统节日的风俗都面临着被遗忘的问题,人们都热衷于追求时尚,喜爱过‘洋节’,用玫瑰花、圣诞礼物等物质传递节日祝福;在传统节日面前,缺少对精神元素的追求,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厌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说。
值得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遗失的现状,并发出“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绝不是简单的吃吃月饼”“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民族之源”“弘扬中华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倡议。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所长朱立春认为,社会和政府在发展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整个社会应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上发展传统文化,政府应当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节日氛围,用多元化方式来纪念传统节日。
“现在流行举办一些成语大赛、汉字大赛,让人们在参与和体验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就是传承文化的好方法。”朱立春说,“政府和媒体应当围绕中秋节,制造出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多举办赛诗会、游园、猜对联、猜灯谜等活动,让人们在体验和参与中自发形成对传统节日的关注,以及传承传统节日的观念。”
“传承传统文化,应该从孩子抓起,在课堂上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增加趣味性的宣传。孩子们感兴趣了,大人也就感兴趣了。”施立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