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于2013年6月18日在《旅游卫视》发布。《报告》指出,避暑是夏季出游的重要动机,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以及航空等相关企业已经关注到了避暑旅游开发的市场价值,正积极推进避暑气候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总体而言,我国的避暑旅游虽才刚刚起步,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避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上山下海入草原”。以贵阳、哈尔滨、西宁等为代表的避暑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渐树立。避暑旅游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参与到农家院避暑的老百姓增加了收入。不仅如此,避暑旅游为一些城市/景区开启一扇新门,创造了一种以气候资源开发带动旅游发展的全新模式。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对避暑旅游的认识更多地是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图个凉快”,缺乏战略层面的规划与引导;避暑旅游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由避暑旅游到避暑经济的跃升度不够;季节性问题、产品同质问题、市场开发以及区域合作、人才等问题亦始终困扰着避暑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产品同质为例,在近十种避暑类型产品中,竹林型避暑产品基本属于空白。我国竹林资源丰富,如宜宾蜀南竹海、固始豫南竹海、宜兴华东竹海、杭州双溪竹海、郴州九龙江竹海等,竹林避暑潜力巨大。唐代诗人王维、清代郑板桥、清末国学大师俞樾等对竹林避暑都颇有见解。
《报告》认为,避暑旅游不同于避寒旅游,其市场需求总量、需求人群范围远比避寒旅游大的多。仅以学生与教师群体、老年人群体及“火炉城市”居民三个避暑主体市场的不完全统计与分析,避暑旅游市场潜在规模至少超过3亿人,考虑避暑旅游消费周期长、频次高的特点,2013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约在5000-6000亿元。相对于避寒旅游而言,避暑气候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而避寒气候资源则比较稀缺,以海滨为主,主要集中在海南、北海等我国的热带及亚热带部分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暖冬和夏季高温将成为常态。夏季又和我国的学生暑期高度重合。
《报告》指出,避暑旅游是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完全有条件培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暑期档”。为此,我们要强化对优良舒适夏季气候资源战略性、稀缺性价值的认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避暑气候资源。及时总结地方经验,启动全国暑期旅游发展规划,引导避暑成为国民旅游消费的集中消费期。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意识地推出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避暑旅游示范区、避暑旅游目的地城市及城市群,主要包括庐山、避暑山庄、北戴河等传统避暑胜地的优化与升级;在避暑气候资源富集的东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区开发一批新兴的滨海、草原、山岳型避暑示范区;以及在重庆、长沙等火炉城市,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渝中等大都市圈周边建设一批避暑示范区。重点扶持贵阳、哈尔滨、青岛、烟台等地建设避暑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东北、西北和西南、华北部分地区优良的避暑气候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区域合作,打造以哈尔滨、沈阳、吉林、大连、长春等为主体的东北避暑旅游城市群;以秦皇岛、承德、青岛、烟台等为主体的华北避暑旅游城市群;以西宁、呼和浩特等为主体的西北避暑旅游城市群和以贵阳、昆明等为主体的西南避暑旅游城市群。规划好避暑旅游产品与线路,着力打造两条黄金避暑旅游带,即以贵阳、昆明两个城市为主要依托,以贵昆铁路、公路等为轴线,依托避暑气候,规划建设 “黔滇民族-生态黄金避暑旅游带”;以青岛、烟台、大连、长白山为主要依托,以渤海沿岸、东北边境生态走廊为轴线,依托避暑气候,规划建设“华北-东北滨海-生态-边境黄金避暑旅游带”(见下图)。
即便目的地夏季气候舒适,但目的地的景致、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及安全状况等也是影响避暑旅游质量的重要因素。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历时一年,以气候舒适度、景观游赏度、游客满意度和综合风险度四个结构指标综合评估了全国60个主要旅游城市的避暑旅游状况。结果显示,7月份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别是贵阳、秦皇岛、烟台、哈尔滨、昆明、青岛、吉林市、大连、沈阳、长春、成都、西宁、延边和太原。8月份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别是烟台、贵阳、秦皇岛、昆明、哈尔滨、沈阳、大连、成都、青岛、呼和浩特、延边、吉林市、太原、北京和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