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孩,七个大字,激起千层浪。丁锦昊小朋友远赴埃及在卢克索神庙一处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下自己的大名,印证自己“到此一游”。此事一曝光,网友纷纷大喊“丢人丢到国外”。中国人继旅游扫空名牌店后,又一陋习被诟病。毫无疑问,物质丰富后文明素质亟待提升。而在实操方面,又该如何下手呢?让中国社科院旅游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博士来解答这些问题。
“到此一游”终极解密档案
谜团一
“到此一游”是石头蹦出来的呢,还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发明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吴承恩的人写了一本《西游记》,里面的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那只叫孙悟空的猴子竟斗胆在如来的手指上刻了一行大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
刘思敏:游客到处写“到此一游”,的确有部分原因是模仿《西游记》中“孙悟空在佛祖的手指上写下‘到此一游’”。而《西游记》的这个细节也是对人类心理的一种总结。好的文学作品会折射出人性,剧中孙悟空的行为也代表了部分国人的心理,而小说和电视剧又将价值观传播给受众。
可以说,《西游记》的这个细节对人们有一定影响。
谜团二
掀起到处刻字这股“时髦”风潮的到底是李白、杜甫还是苏东坡?
——华山、泰山到处可见文人骚客刻字的摩崖石刻,古代文人借此抒发登山临水时的即兴遣怀。有人说,这种抒发该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情怀,自古便有。
刘思敏:这些摩崖石刻不是古代文人自己涂鸦上去的。苏东坡怎么能够在崖壁上写那么大的“赤壁”二字,而且亘古留存?那是经过当时、当地的“政府”批准、刻工刻上去的,与当今很多景区打造碑林,是展现文化的方式。因此,与游客的涂鸦,在形式上、质量上都有本质区别。
谜团三
到底谁才是乱刻字的始作俑者?真相只有一个!
——有句俗话说得好,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就好像到处乱刻字注定与别人的白眼相遇一样,中国人出外旅游的陋习没少让中国人受白眼。
刘思敏: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而中国人现在对于旅游基本上存在于第四个层次——获得尊重的需求。很多小孩现在放假回到学校,都会被问:“出去玩了没有,去哪里玩了?”如果你没有玩,就感觉比别人矮一截,如果别人去的东南亚,你去的是欧洲,你又会觉得你比他们厉害。这就是攀比,而攀比的基础就是炫耀的心理。所以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出去旅游就是想通过炫耀来获得尊重。而“到此一游”这种生硬的展示方式正好符合了一些人的炫耀心理。只有当我们的旅游是为了第五阶段的自我实现以后,才能做到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和评价,也不需要通过这样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观察眼
炫之种种,岂“文明素质”说得透
练洪洋
“到此一游”成因复杂,剥茧抽丝,似乎也能找到共性的蛛丝马迹,那就是一个“炫”字:到人未到之圣地,炫独到;入普通人难入之境(如国外),炫财富;在多得数不清的留字再挤下“到此一游”,炫存在;写下甜蜜爱情宣言,炫幸福;刻下龙飞凤舞字体,炫书法……风气之盛,去年四川一毛贼偷完之后,还在作案场所留下“小偷到此一游”,炫其高超之行窃技艺,可谓窃贼之VIP。
炫耀是人的本性,不独今人——西楚霸王当年攻下咸阳,面对就地建都的建议,就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不独国人——北京长城也屡遭外国人涂鸦。就在“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廊柱上,也密密麻麻地刻着19世纪旅行者的名字。当然,国外亦有并不能作为国人热衷“到此一游”的合理性证明,只能说明炫是本性。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表现,恐怕也不是一个“文明素质”能说得透。
无论如何,在风景区或文物上乱涂乱画,总是与一种神憎鬼厌、与文明格格不入的行为,应该旗帜鲜明地说“不”。窃以为,防范一些人在景区及文物上乱炫之策,一靠堵,二要疏。堵之道,罚为本。建章立制,订法定规,明确文物是公有财产、公有财产不可侵犯、侵犯要付出代价的观念,而不仅是媒体曝光、道德谴责层面的惩戒。
我国长期存在对文物保护偏软、对毁坏文物惩处不力的现象,像“梁齐齐”不久在故宫铜缸上刻下“到此一游”,最后也不了了之,而在新加坡,乱涂鸦最高会被判入狱三年,甚至有可能受鞭刑。
疏之道,在迎合。就像黄山等一些景区设“爱情锁”、“祈愿树”一样,在景点或文物面前设专墙,既满足炫耀欲望强烈游客的心愿,又不损文物,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