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些网友会责难游客缺乏理性出游的意识,非要到普陀山花钱买罪受。但记者认为,这恐怕是打错了板子。一方面,游客完全拥有自主选择旅行目的地的权利;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不及时,哪个景区会达到井喷,游客往往也难以全面地提前获知。
事实上,大雾并不是祸根,景区管理者应急预案的缺位和商家的趁火打劫才是症结所在。这一板子理应打在景区管理者和商家身上。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旅游服务需求变得更为多样化,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景区的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收费标准及设施建设是相对容易达到的,而服务质量的提升却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它并不容易做到,恰恰又是游客最为看重的。
或许,在阴冷的雾夜,一杯热水、一口热饭,甚至景区部门管理者的一句劝慰,都能安抚上万滞留游客的心。由此次大雾滞留事件不难看出,倘若景区和商家一味看重硬件投入及眼前的经济收入,忽略软件服务,致使服务质量、服务形象越来越差,必定对景区的长远发展起到更多的负面作用。
“以游客为本”不是旅游部门的一句空话,旅游市场需要培育,收买人心显然比趁火打劫更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