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时至今日,中国高铁里程规模不断扩大,高铁网络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增加。
中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自2009年逐年快速增加,到2017年底,已开通高铁里程达2.5万公里,运营里程占到全世界高铁总量的66.3%。依托高铁的综合优势,能够显著提高沿线城市的交通可达性、改善要素流动性,促进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高铁沿线站点实现优化配置和集聚发展,区域发展格局将得到重塑,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扩散变得更为便捷,中国迎来一个区域、产业大变革的新时代,以交通为基础要素的旅游业也将全面迎来高铁旅游新时代。
一、高铁对旅游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高铁时代,旅游城市群空间格局产生时空压缩效应,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发生渐变与重塑。随着可达性重心逐渐由发达向欠发达、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边缘区可达性将得到拓展优化,区内外可达性差距将不断缩小。这种变化正在影响城市群中的旅游产业。在高铁带动的区域交通网络化、经济发展一体化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以城市群内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节点的旅游经济带动和影响进一步显现,城市群内城市旅游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旅游经济发展圈层结构。
随着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出台和相继建设,高铁作为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对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带来了新的冲击。高速铁路能够提高城市群中沿线城市旅游的可达性、降低旅行成本并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流动,从而形成商务旅游中心带动特色旅游城市共同发展的旅游发展格局。由于高铁的开通带来交通可达性的改变,使得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发生了全新的改变,催生了“旅游客源地—区际交通连接—旅游集散地—区内网络交通连接—多个旅游目的地”网状空间格局。
二、高铁对游客行为的影响
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首先影响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其次是游客的旅游模式选择,旅行距离,每次旅游逗留时间,年度旅游频率和单次旅游总天数等方面。
1.高铁对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将是否开通高铁作为衡量该目的地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已给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带来了旅游流的增加。在我国开通高铁的省份可能比没开通高铁的省份增加约20%的外国游客数量和25%的旅游收入。国外的研究显示,在北欧和东欧的一些中小城市,尽管旅游遗产城市的可达性有所改善,但由于高铁的影响而增加游客人数的很少。对于中等规模的城市,只要他们在旅游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就能显示出高铁的积极影响。在法国和西班牙,高铁的影响类似,研究人员发现,开通高铁的大型重点城市在商务旅游方面会有增长,如法国里尔,西班牙萨拉戈萨、科尔多瓦。Todorovich等人报告称,西班牙莱里达高铁服务自2003年至2009年游客量增加了约15%,商务旅游需求增加了20%,然而不同城市游客量的增加不均衡,主要受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影响。
2.高铁对游客时空行为的影响
高铁改变出游半径。由于时间距离缩短,高铁对游客选择中程和远程旅游有显著影响。高铁开通前的中程旅游主要选择小长假,但高铁开通后,选择双休日进行中程旅游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对于远程旅游,高铁开通前主要选择黄金周和寒暑假两个时间段,高铁开通后,选择小长假和双休日出游占有较大比重,且比高铁开通前明显上升。
高铁影响逗留时间。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也引起了“同城效应”和“过道效应”,使游客在较近目的地逗留时间有减少倾向。这是值得目的地注意的问题之一。
高铁改变出游频次。高铁带来的舒适性和便捷性,使得游客旅游出行的季节性减弱,而年度出游频次会逐渐增加。高铁实现了部分旅游流分流,达到“削峰填谷”目标。
高铁改变旅游模式。高铁对游客的交通工具选择产生影响,从而改变旅游模式,越来越多的自助游、高铁+自驾游成为可能。高铁正促进商务旅游、老年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发展。
三、高铁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国内游市场。高铁带动下的旅游市场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以高铁为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边依次扩展的圈层+轴心带状分布。高铁提升沿线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扩大吸引力范围,旅游客源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高铁改变旅游市场群体,其舒适性、便捷性和时间可掌控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务游、亲子游和老年游群体选择高铁出行。
入境游市场。高铁已成为我国旅游对外宣传的“新名片”,越来越多的入境游客愿意将高铁作为在城市间移动的交通工具首选。马德里开展的一项关于游客选择目的地的调查(Pagliara等,2015)表明,高铁对外国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入境游客通常重视舒适度和减少旅行时间。针对入境游客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西班牙的旅游促进机构和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公共机构已意识到这一点,采取了一些方法鼓励入境游客更多地使用高铁,例如推行西班牙高铁通行证。
四、高铁对旅游业态的影响
一批高铁旅游线路相继诞生。随着各条高铁线路的开通,各地也相继推出了多条“高铁风景线”,如合福客运专线、京沪高铁、沪昆宁高铁、杭深高铁、京广高铁以及最新开通的西成高铁等,正迅速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线路。
一批“高铁+”旅游业态产生。随着高铁与旅游的融合,产生出一批将“快旅”与“慢游”融合的新产品。如高铁+旅游景区、高铁+租车旅游、高铁+酒店、高铁与旅游综合体结合等。这些以高铁为载体,满足旅游者旅游需要的各项要素的组合,促进了旅游业的升级调整。
一批高铁旅游专列兴起。越来越多的高铁旅游专列相继推出。如北京、上海、福建、浙江、山西等地都相继新开设了高铁旅游专列若干次,高铁旅游专列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兴起。
一批高铁旅游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全国各大旅行社、旅游平台等均推出新的高铁旅游产品。如携程旅游平台上线了100多条与“西成高铁动车”相关的跟团游、自由行、当地游产品。
五、思考与建议
高铁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区域之间各类要素的加速流转和重新分配。对于沿线旅游目的地来说,也面临了更大范围的竞争和挑战。较低等级的旅游目的地可能面临生产要素的流失和市场的冲击,旅游方面很可能存在较大的“虹吸效应”和“过道效应”,这些给旅游和交通相关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目前看来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进一步开展旅游产业区域合作。高铁开通扩大了区域旅游市场范围,也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应抓住全国推进全域旅游的契机,深入挖掘高铁沿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将出现“核心—边缘”模式,在这一趋势下,高铁沿线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不断创新运营模式,产生动态资源互补,形成良性的合作竞争机制。
完善旅游服务和配套设施。针对高铁带来的大量散客,应完善旅游服务,旅游企业或相关部门可依托高铁站点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提供个性化旅游订制服务,应针对商务游、老年游、亲子游、乡村游、自驾游等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以“全域旅游”思想为指导,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高铁站接驳效率。高铁带来旅游城市的可达性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提升,“高铁行程”与“目的地城市到景点行程”共同构成了旅客的交通体验,部分新建高铁站距离主城区、主要景区有较大距离,而一部分高铁枢纽或高铁站辐射区内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率较低,这意味着旅客在抵达目的地城市后依然面临着较高的换乘成本。建议进一步完善交通接驳服务,同时提升旅游可达性的视角应该放大到高铁与航空、火车、地铁和汽车综合交通系统,高铁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将给旅游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跨部门合作营销,重视高铁在促进入境游和边境游方面的作用。通过与国家或地方铁路局合作,可以采取一些服务举措促进入境游客更多地使用高铁。例如,在入境旅游热点区域(如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南等)或边境地区(如云南等)的高铁线路上,执行“入境游客高铁通行证”等。
运用大数据智能监控高铁游客量。充分利用跨行业的旅游电子商务数据、交通数据、移动数据、旅游景区数据等开展数据挖掘,形成智能化的高铁游客量预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