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民航票价改革新政“千呼万唤始出来”。
近期,中国民用航空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文指出,5家以上(含5家)航空运输企业参与运营的国内航线,国内旅客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由航企依法自主制定。
同时公布的,还有新增的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内航线目录,共计306条。这样,加上此前放开的724条航线,我国市场化航线数量高达1030条,市场化航线占比也从原先的24.6%上升至35.0%。
民航局2015年曾对航空客运价格机制改革框定时间表,即2017年在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尽管如此,这次改革内容仍超出市场预期。
1月8日,天风证券交运分析团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之前市场化航线中涉及的核心航线较少,市场预期本次名录中可能涉及部分具备涨价潜力的核心航线,但新增名录远超预期,包括北上广深互飞在内的诸多航线已经全面放开,叠加民航局航班量控制的影响,从2018年夏秋航季开始,这些盈利能力较强航线的票价会出现上浮。
受此消息发酵影响,周一开盘,航空板块再次出现普涨。中国国航沪市、港股分别上涨2.63%、6.17%,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分别上涨2.06%、3.85%。
自主定价航线
1月5日,民航局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民航国内航空旅客运输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新文件进一步放宽了市场调节价航线的范围:5家以上(含5家)航企参与运营的国内航线,可以由航司在每航季选择一定数量的航线调价。根据新公开的航线目录,可以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内航线比2016年增加了306条。
推行市场调节价是2013年民航客运定价改革提出的方向。当年10月,民航局首先放开31条航线实行市场调节价。当时公布的航线不仅包括广州、上海、北京与各自周边省份(如辽宁、湖南、安徽等)省会城市之间的航线,也包括不相邻省份之间的航线(如上海-武汉、北京-杭州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这些航线的共同特征是,涉及城市都在京广、京沪等高铁沿线,并且距离多在1000公里以下,面临高铁、动车分流客源的压力。
到2015年1月28日,民航局明确的市场化航线共365条。同年12月12日,民航局又发布《关于推进民航运输价格和收费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表示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明确民航市场化时间表,“到2017年,对已经形成竞争的国内航线客运票价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2016年10月14日,民航局宣布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价航线的范围,包括“800公里以下航线、800公里以上与高铁动车组列车形成竞争航线”,目录由民航局商发改委根据运输市场竞争状况实行动态调整,具体目录在民航局网站公布。
这次调节,民航局直接点出“与高铁动车组列车形成竞争”的航线,受制于高铁甚至公路的竞争,当时的分析是“这部分中短途航线平日难言涨价”,最多会在旺季出现大幅抬价的情况。
2017年6月30日,民航局网站更新的航线目录显示,市场化航线共计724条。
但是,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航线仍然占比众多。2016年,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定期航线数量共有2946条,粗略计算,市场化率仅有24.6%。加上此次放开的306条,市场化率可增加至35.0%。
核心航线或涨价
这次文件超出预期的地方在于,不仅航线释放条数众多,而且“品质较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新增市场化航线不仅涉及众多运力投放大、客座率高的航线,如广州-重庆/成都、北京-成都/厦门这类国内一线城市至二线城市航线,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之间的航线,而且部分航线有相较于高铁的竞争优势,如广州-北京/上海这些枢纽商务航线全部包含在内。
天风证券按照2016年吞吐量,将排名前10的机场定义为一线机场、排名11至30名的机场定义为二线机场、排名31至50名的机场定义为三线机场,统计发现,此次公布的市场化航线,在一、二、三线机场对飞的占比高达99%。而截至2017年6月底,仅有26.2%。
细化该统计数据,一线机场之间、一线机场到二线机场的对飞航线将分别增加26条、104条,市场化航线占比将分别上涨至80.0%、83.1%——这是市场始料未及的。
天风证券曾凡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此影响下,未来国内航线会出现“两极分化”,即一二线城市为主的核心航线运费将“明显改善”,三四线城市相关航线受益于票价放开的效果则有限,TOP10航线占航空公司比重会大幅提升。
不过,涨价并非没有限制。2016年民航局规定,航空公司可选择“上调市场调节价航线无折扣的公布票价”,但原则上每航季不得超过10条航线,且每条航线每航季票价上调幅度累计不得超过10%。
最新文件中,尽管一家航司每个航季可上调票价的航线数量不再是10条,而是“不超过本企业上航季运营实行市场调节价航线总数的15%(不足10条最多可调整10条)”,大大放开了上调价格的航线数量,但是“10%”的“红线”依然存在。
民航票价上涨几乎已成业内共识。2017年9月,民航局发布《关于把控运行总量调整航班结构,提升航班正点率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调控航班总量、优化航班结构,核心举措是严控机场时刻容量:以上一个同航季的时刻总量为基准,主协调机场和辅协调机场增量控制在3%以内。
机场时刻增量收缩加剧了枢纽机场的供需结构错配,业内普遍认为民航提价是必然趋势。
国际投资研究机构MorningStar航空业分析师胡崧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机场新航线时间表增量控制,也是所谓的机场去产能,加上经济向好导致的需求提升,是未来票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此次票改,实际影响“相对较小”。
“民航市场虽然是三大寡头垄断,但票价定价机制其实已经非常市场化了。”胡崧指出,这几年虽然三大航空公司扩张很厉害,但更多以满足大众需求为主,票价不会脱离这个主线;此外,高铁等外来竞争压力也会限制溢价上限,因此不会出现大幅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