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www.seelvyou.com     2015-05-06 22:07:01    来源:看看旅游网    点击:

  “广东市场,海南4天3晚(景点门票+房+餐+车+导游),-50元/人”。

  是的,你没看错,是“-50元/人”,也即每人倒贴50元。这是某地接旅行社给组团社(游客报名跟团的旅行社)开出的某旅游专线的价格。“地接旅行社”是指某些地区专门提供当地旅游线路服务的旅行社,一般组团社会在地接社的价格上加价来盈利。这两日网络上曝出因游客不购物而破口大骂的云南昆明的导游,就是地接旅行社的。

  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旅行社,不但要承担旅客所有的成本,还每人倒贴五十元,他们靠什么盈利?可以想见,那些聪明的脑袋们,穷尽了一切办法,来寻找其他盈利点来弥补这些损失。有论者也因此埋怨游客,为导游叫屈,认为游客明知道这是个购物团,而且合同里也注明了旅游购物的条款,还贪图便宜入团,也应该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如《京华时报》所言,“图便宜、搭便车,这确实是人性的弱点”,这种弱点,并不能成为苛责游客的理由。莫说低价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免费模式都比比皆是,不过通常我们看到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增值服务来收费,或者是通过广告来盈利,但是在旅行社那里,则变成了从顾客的购物行为中抽取佣金——— 有时候,还是强迫性的。

  听起来,这些旅行社所做的工作与商场导购员、楼盘推销员、街边拦住你办卡的理发店工作人员没有太大区别,跟“旅行”、“文化”等字眼实在关系不大。以至于令《长江日报》的评论员李杏产生“旅游向导反成了副业”的观感。李杏在《一些职业其实名存实亡》中不无调侃地写道:“已经不能说导游不务正业,问题在于购物已经成为正业,是那种写入协议、自愿遵守、摸着‘良心’兑现的正业。自古人们以行业内在价值的遵守为良心,为职业道德,现在的劳务关系之下,有的行业却已经可以颠倒是非,对着潜规则喊起了良心,要尊重,哭天抹泪,游客不消费,导游一天白干,人人都委屈得很。”

  这两年,中国的旅游市场增长迅速,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每年增长百分比都高达两位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业内还是业外,都认为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但在这个背景下,旅行社的导游乱象却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这些旅行社陈旧、落后的经营模式。财经评论员周俊生在为《南方都市报》撰写的专栏中追根溯源,认为在中国旅游市场兴起的上世纪80年代,商品流通市场远未成熟,购买土特产就称为游客旅行的重要一环,从中得到好处的旅行社也逐渐将这种营收模式当成一种行业规则。但是,在商品流通渠道非常完善,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海淘到全球商品的当下,这种经营模式势必会与消费者的需求产生矛盾,旅行社从购物中的获利空间也会越来越窄。他们如果依然在旧有的框框里打转,这种矛盾势必会越来越激烈。

  尤其是现在自由行越来越普遍,在线旅行产品越来越丰富,旅行社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但这并非毁灭性的压力,国外一些旅行社顺势而为,转型开始为自由行游客安排行程,通过新的服务来盈利。但国内一些旅行社,并未将这种压力转化为求变的动力,反而在旧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这些旅行社来说,被淘汰是迟早的事情。激烈的市场竞争里,企业生生死死,倒也没什么新鲜的,最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为何市场的监管者,却眼看着这些垂死挣扎的旅行社不断做出这类超越底线的行为?

  监管者的缺失是舆论场里最令人疑惑的一个问题。2013年开始实施的《旅游法》已经严禁低价团和强迫购物,但为何当地监管部门没有叫停仍在运营的低价团?论者魏英杰在为《光明日报》撰写的评论中就写道:“如果游客打一个投诉电话,就可让相关旅行社遭受重罚甚至关门,还会有旅行社敢于如此藐视游客的正当权益吗?这也说明,游客被强令购物,遭导游辱骂,也有维权机制不通畅、监管不给力的因素,而不光是市场恶性竞争的结果。”

  而媒体人杨耕身在为《新闻晨报》评论此事时,注意到了一则旧闻,并从中抽剥出旅游市场乱象的利益勾连:“在西双版纳,州旅游协会‘执法’、高额回扣、垄断经营的现象,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可谓面面俱到,旅游协会扮演了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样的旅游协会是否在云南其他地方同样存在,不得而知,但是那种利益垄断之下的暴力与榨取,并由此引发的对于导游的克扣,进而引发各种旅游乱象,却无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而这也正是许多地方发展‘旅游产业’的隐秘所在。”

  或许,从上世纪80年代,旅游从业者为游客的购物热情而狂欢时,我们的旅游文化就走上了一条歧路。旅行社和导游逐渐异化为“导购员”,而旅游与消费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以至于多年以后,“黄金周”这种明显以旅游刺激消费为目的的政策产品,一经推出,就为朝野迅速接受。《北京青年报》公号就从云南导游的那句谩骂展开,反思当下人们根深蒂固但是又错误的观念:“可悲的是,人们似乎总是容易混淆旅行和旅游,而后者其实仅仅只是工业社会创造出的人工消费品而已。这种混淆的结果就是,人们缺乏对旅游消费的反思,一窝蜂地追逐‘消费过’,而不问意义。报个低价团,即使被导游骂,即使与旅游的目的背反,也好像赚到了什么似的。”

  赚到了什么呢?流行于各个景点的一句话或许给出了答案:“到此一游”。不仅是游客有此想法,旅行社、旅游行业、相关机构都是如此,文化太虚幻,历史太久远,买卖才最重要,哪怕是短暂的繁荣,甚至是一次性的买卖。

关键词:旅行社 

上一篇:未来15年亚洲会成最大的主题乐园市场

下一篇:在线旅游贴钱拉客 酒店旅行社不答应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