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韩国媒体报道,今年中国国庆节假期赴韩旅游的中国游客将比去年同期多出4万名,达到16万名。也有媒体报道,走在明洞(韩国首尔的主要商业街)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能听到中国人的声音。报道还说,首尔市将中国游客大量涌入的时期定为“外国游客欢迎周(9月25日~10月5日)”,并在市内7个观光特区挂出欢迎横幅,专门提供中文导游服务。
与韩国的热情相对应的是,“十一”期间国内旅游怨声载道。面对此情此景,和往年一样,马上有一些专家出来大谈长假的危害,继续畅想带薪休假的美梦,好像只要实现了带薪休假,中国旅游业落后的问题就能全部解决。
“十一”期间,国内旅游游客抱怨最多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景区及周边拥堵;二是游客不知道有什么可玩的地方,不知道有什么新景区,不知道这些新景区的好坏;三是游客抱怨某地的景区不值一去,不值一游;四是游客买不到称心的旅游商品。
现在,全国有景区两万多个,其中A级景区约5000个(包括175个5A级景区),其他都达不到最低A级景区的标准。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今年“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接待人数有望创下4.8亿人次,而每年游客主要集中在一些著名景区,A级景区尤其是5A级景区更受欢迎。这说明境内的旅游景区数量和质量大多数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的数量和质量与是否有长假无关。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新建了不少景区,却吸引不了多少游客,主要原因是游客不知道,不了解这些景区。令人不解的是,大笔资金投在景区的建设上,但到运营时不是缺少宣传费用,就是缺少维护资金,结果是造价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景区,却连几百万的宣传费用都没有,知名度低到极点。一些所谓的宣传也只是局限在当地报纸、当地电台电视台向当地人宣传,完全不知道一个大型景区应该面向广大的外地游客进行推广。甚至还有专家替他们测算:如果当地的几百万人每年去一次效益就会如何可观。最过分的是某著名规划院给某地规划的景区,投资预算需要几个亿,竟然没有做宣传费用预算。缺乏宣传怎能让游客知道你这里还有一个新景区,更不要说通过新景区吸引游客来当地旅游购物了。由此看来,宣传不够的问题与是否有长假无关。
游客旅游表面上是去景区,其实是去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暂时吃、住、行、游、购、娱的地方。旅游目的地的功能越完善,内容越丰富,质量越高,就越能够分流涌向景区的游客。现在国内缺乏旅游目的地的综合规划、建设,很多地方误把发展旅游理解为利用景区挣钱,且多数是利用景区的门票挣钱,忘了旅游的地方不只是景区,景区仅是其一,而应该是旅游目的地。但是否有长假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滞后没有因果关系。
某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某省有的景区卖的纪念章与十年前完全一样。笔者也发现该地的旅游商品资源虽然丰富,但市场上的销售方式落后,规模小,商店里的商品款式陈旧。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该省从未获过大奖。另有媒体报道,游客评价的今年“十一”旅游最不值得游的景区之一也在该省。多年以来,一方面游客抱怨在国内旅游中很难买到称心的旅游商品。另一方面中国游客成为国外旅游商品的购买大户。各种数据也说明中国的旅游商品包括旅游纪念品的确还很落后,但没有资料说明是因为长假才使中国旅游商品落后。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游客抱怨的四大问题都不是长假导致的,不能把旅游业长期存在的问题都归结到长假头上。而带薪休假是每个个体的行为,除教师等特殊行业的家庭以外,无法实现全家一起长途出游。长假,尤其“十一”长假是大多数中国人一年中唯一在南北方都合适的气候条件下,全家或亲朋好友一起长途出游的机会。中国的“十一”长假实际已成为一种亲人运动。人们有利用长假进行长途旅游的需求,人们有享受欢乐的权利,景区、商家也有通过服务获得合法回报的权利,两者的交集越大,双方的满意度越高,社会的稳定度也越高。
正因为我们还未真正认识到长假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也不理解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加之小农经济思想尚未改变,都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怨天尤人,缺乏大局观念,缺乏现代旅游理念,不善于利用商机等现象在旅游业中比比皆是,尤其在旅游商品产业链上更为突出。
各级旅游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应该认真分析原因,以改革的精神打开思路,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建设,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以旅游商品的规律特点建立和完善各地的旅游商品产业链。中国的内需是巨大的,旅游商品市场是庞大的,不能再抱着落后的理念,把长假旅游购物的巨大红利让给境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