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来临,已经启动的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迎来一次大考。种种迹象表明,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步伐虽快,其热度却远没有跟上脚步,特别是与“江浙沪”相比,市场化程度低、整合营销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仍然突出。
团队游线路选择不多
“我想在网上报名一个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有名景点的两日游,怎么找不到呢?”家在三亚市的吉先生近日来北京出差,决定“五一”在北京及周边玩一玩,但在选择路线上发了愁。
位于崇文门的一家旅行社营业部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给两名游客讲解北京及周边旅游。“要么您就北京一个地方深度玩三天,要么北京出发去承德避暑山庄。既要游北京又去天津、河北,随团游很难安排啊!”
无论是网上预订还是门市部咨询,多名看好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游客都略带失望。“感觉随团的话线路选择仍然不多,三地还是主打自己热门的几个景点。”资深“驴友”张军说,“对于外地游客,如果没有一些规划好的短途线路,肯定会选择只在一个目的地城市玩。”
相比之下,“江浙沪”三地可选的“串联”路线则有不少,在携程网中搜索“上海”,立刻就会蹦出“上海+杭州”“上海+乌镇”“沪苏杭+乌镇”等不同的团队行选择,由于涉及城市多、线路合理,“五一”期间多数产品预订已满。
实际上,2014年4月初,京津冀三地旅游部门为加快一体化发展已经依托三地景区特点整合推出10条红色旅游线路,但目前来看有些“叫好不叫座”。
“单一搞红色旅游会让游客产生"疲劳感",京津冀还要推出生态线路、工业线路,让线路更加多元化。”北京中铁联合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肖飞说,“京津冀旅游营销联盟中有24家旅游机构,正在陆续不断地"对发"游客。”
一体化在散客化中求突破?
受到散客化影响,很多旅行社逐渐放弃针对本地游客的短途旅游团业务。北京青年旅行社一名导游表示,近几年很多“一日游”“近郊游”线路都砍掉了,如果游客能自己组团,旅行社可以出车出导游。
面对三地本地游客,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京津冀前往对方城市游玩的游客中,只有5%是通过旅行社报名,其他都是通过自由行。”北京市旅游委副主任宋宇表示,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必须重视自由行游客。
自从2008年北京到天津城际高铁开通后,北京市民王硕去过三次天津,但当他回忆三次行程时,发现去的景点几乎没有变化。“每次都是五大道、风情街、天津眼、滨江道。”王硕说,“去河北、天津这么近的地方,我并不会在出游前狠做功课,听说过哪就去哪。”
京津冀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针对三地旅游联动推出自由行“路书”,容纳更多涵盖三地旅游景点的线路。“天津的工业游、游轮游做得很好,但很多游客并不知道。”天津市旅游局局长阳世昊此前表示,希望借助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把天津并不为人熟知的景区带热。
张军认为,京津冀旅游“路书”需要足够“贴地气”才会有人真正买账。“蜂窝网中的攻略是很好的例子,从实用角度对自由行游客起到不小的帮助。”张军说,最好可以同时推出手机APP版,参考行程更加方便。
在整合信息资源方面,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并不到位,目前网上并没有官方或非官方网站对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线路做统一介绍,而主打“江浙沪”旅游景区介绍的长三角旅游信息网站却早已存在。
旅游一体化先破障碍
“旅游一体化是京津冀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旅游区域化发展也迎合了目前旅游市场的需求,未来旅游区域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主要形态。
在刘思敏看来,相比“江浙沪”,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导致旅游发展不均衡,旅游一体化初期难免“跛脚走路”。“旅游一体化首当其冲是要打破障碍。”刘思敏认为,目前导致京津冀区域旅游难以热起来的障碍有两方面:一是交通方面,自驾游客在三地间受制于一张小小的“通行证”,方便程度大打折扣;二是京津冀三地在景区开发、管理等方面存在差距,需要“找齐”。
有业内人士表示,京津冀旅游缺乏一个统一的形象,应该像“江浙沪”一样设立有区域内处理游客投诉的联合机制,实现投诉无障碍,提高区域旅游形象及可信度;此外,旅游一体化的市场程度不够高,特别是旅游企业的参与程度不够高,三地旅游企业之间缺乏稳定、规范、深入合作。
肖飞认为,京津冀间"互发团"的产品设计都是由旅行社自己操控,没有政府部门推介、营销,光靠旅行社单打独斗很难起到好的效果。对于重视区域旅游市场的旅行社,三地政府部门联合推介与营销是真正催热京津冀旅游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