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民航业发展的第100年,隆重的庆典活动虽然必不可少,但对民航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也将是这一年的重点。对于我国民航业而言,发展的历史却只有60多年,与外国发达国家相比,产业链也并不完整。因此,影响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因素,也必然“与众不同”。思考未来我国民航业三到五年,甚至是更远时期的发展,至少有十大外部因素值得我们关注:
1.经济发展走势。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趋势无疑是影响航空需求的关键因素。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经济问题除了总体发展的稳定性外,还有几个关键问题,如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大起大落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与建设速度;产业升级,“中国制造”能否升级到“中国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巨大。
2.对外开放与国际关系。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政策是否会继续扩展,在影响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其中的商务流动与货物流动;“东、南海”的紧张局势是否能够得到缓解,不但会由“国防安全”政策的变化影响民航业基础资源的投入,也会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走势。
3.勤俭节约之风。自“十八大”以来,掀起的“勤俭节约”之风,尤其是随后的两大政策(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不但直接导致民航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可能间接引发民航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调整。高铁网络建设与形成,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调整,也是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结构的重大调整。随着“四纵四横”网络的形成,高铁服务模式与产品也在开始发生变化,市场密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无疑会受到重大冲击,1000公里以内的航线市场,或是直接与高铁网络重合的长航线市场,都将出现量价齐跌的变化,市场结构与服务模式变革势在必行。
5.日益多变的恶劣天气。2014年初,发生在北美地区的大风雪天气与英国的暴雨天气,使人们意识到这种恶劣天气对民航服务的影响,并不比“9.11”所带来的冲击小。事实上,这种变化多端的恶劣天气,正在影响着企业商务交流、政府行政交流的模式与消费者的出行选择。
6.旅行需求与消费行为变化。近两年的我国旅游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国际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在出境旅游几乎以20%年均速度增长的同时,旅游市场的“散客化”趋势也在加速,2013年,我国旅游市场散客比重已超过60%。在海南,这个比例甚至是达到了76.6%。它在影响旅游服务模式的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航空运输服务这一旅游业的辅助服务行业。
7.劳动者权益保护。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受劳动者权益保护政策变化的影响显而易见。2014年1月1日颁布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的定义与企业对“劳务派遣工”的用工比例,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民航服务的成本结构,从而促进行业“特许化”与“专业化”变革加速。
8.社交媒体与移动技术的发展。这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社会媒体与移动技术的发展,不但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也会导致消费者对服务体验的升级与转变。这种影响与发展趋势,正在促进民航业改变传统的服务营销手段与政策。
9.大飞机制造能力。国际竞争,并非单个企业,或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欧美民航发达国家的优势与国家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链的顶端——航空器制造。未来三到五年,是我国“大飞机”项目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不但是对我国大飞机制造能力的证明,也是能否提升我国民航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0.环境保护与新能源。环境保护与新能源的应用,是全球持续化发展的基础。飞机制造与民航服务,以及能源供应的“绿色苦命”,正在影响行业发展的未来。尤其是在欧盟“ETS”政策的触发下,各国都加大了对“ETS”的研究与应用,全球性的“ETS”有可能在三到五年成为现实,这必将加大民航业服务的成本,缩小民航业在综合交通运输中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