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酒店集团还会拼的很激烈
2014年,对于国际酒店集团来说,依旧是品牌输出的大好时机。整体来看,酒店业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贸易、旅游平台,作用巨大,前景无限。即使酒店局部过剩,开发商为了拿地或其他的利益,依旧会逼迫上马。
从发展前景来看,业内人士认为,国际联号的圈地行动肯定还将继续,但是将发生一些变化,从以前的主攻高端市场,调整为引进全线品牌。就如最近凯悦新引进中端商务两大品牌及高端度假两大品牌。国际联号的品牌面将更加广,市场细分将更加清晰。而从布局来看,国际联号也将慢慢从一线市场转向二三线市场。
然而酒店是个特殊的行业,除了产出回报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效益。而这些利益,给了投资人一个“建酒店不是为了酒店本身”的理由。
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发展官孙健表示,“酒店是投资较大,回报比较慢的行业。除了回报以外,还有很多其它的效益。比如在某个城市综合体当中有一个洲际或者皇冠假日酒店,对整个综合体的价值提升有明显的作用。甚至对一个新城市的拉动,成为一个窗口,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很多房地产的开发商资金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一个高端的酒店品牌是它非常好的多元化的资产沉淀方式。”
那么房地产这样的资产沉淀方式,对酒店行业本身是否有影响呢?
方世宏表示,“对于国际联号来说,房地产酒店的资产沉淀好比是大草原上的一堆腐肉,而国际联号公司好比是一群秃鹫。如果在中国的土地上有这么好的一大堆腐肉,它们定会趋之若鹜。但是,一旦把肉吃完了,它们最多振振翅膀,拍拍肚子飞走而已,没有任何损失。同时还带走了大把的管理费。这样的好事,对于国际联号而言,何乐而不为?留下的烂摊子总归还要有人收拾——其实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大多数房地产商也非常乐于找个国际联号品牌来给所谓的地方领导撑面子。其实,这是挺危险的。对国际联号来说,中国这几年酒店管理市场是它们大把拿管理费的绝好时机,它们绝不会放过,一定还会拼的很激烈。”
酒店业主与管理公司官司频频
1997年香港回归,房地产走下坡路,酒店市场不好,李嘉诚将香港希尔顿卖掉,在北京买了6家酒店的股份。他在乎的不是酒店产出,而是地产价值。这一投资眼光被频频效仿,然而他们又没有气度来承担“不好的酒店产出”。
“你不能又要酒店作为沉淀资产,又要管理公司给你很好的酒店产出,酒店收益不好就打官司等。在酒店乱象时代,酒店供过于求的时代,这是很难的。” 上海星硕酒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官袁学娅评论到。
袁岳峰则认为,业主追求盈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不过盈利的度是否合理。而现在国际品牌酒店解约现象增多,跟业主一开始就打定“先签约,过几年解约自己经营”的主意有关。
关于大量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激烈竞争,袁岳峰呈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国际酒店集团操作的好,中国酒店业也会受益,包括酒店人才的培养,管理经验的学习等。
黄鹏岳却持不同的态度,“高昂的管理费用和酒店的高昂的运转费用,最终会成为包袱,长远来看社会影响力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