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旅游法》于国庆节施行后,对云南省游市立竿见影的影响,莫过于国庆黄金周期间团队游客量与自由行游客量的三七分比例。团队游客量的下降,不仅直接导致地接旅行社业务量的倍数下滑,常年跑动在旅游一线的导游,更是因此而被“放长假”。记者走访时发现,很多从9月份就“闲着玩儿”的导游,不得已已将观望的目光投向了“转行再就业”。而少部分中高级导游,则因业务素质过硬而成为《旅游法》施行后的最大赢家,应接不暇地接待着旅游产业阵痛转型期忽然暴增的品质游团队。冰火两重天的市场现象,让导游这个旅游产业转型阵痛期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今后的发展之路备受关注!
推手:游市步入阵痛期
受《旅游法》施行后游市价格应声上涨的影响,很多消费习惯仍旧停留在原地的游客,对已恢复到成本价以上的旅游线路产品价格表示“鸭梨山大”。云南康辉旅游集团总裁刘烽告诉记者,《旅游法》施行后,旅行社的收客量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就东南亚板块出境游产品而言,法律对旅游合同的完善,让此前旅游产品中的自费、购物项目不复存在。但因为住宿和餐标的标准基本没有改变,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旅游行程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情况下,价格反而还提升了,这对已经习惯低价游的消费者来说,接受起来就很困难。这样的市场反应,直接影响的就是旅行社组团难度的增大,地接市场接待团队游客量的不景气。
正是基于此原因,入滇游市场也因云南旅游大交通成本高、景区景点门票贵的“硬伤”以及会展游市场低迷等大环境的影响,入滇团队游客量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滑。记者从云南旅游安全保险救援中心统计的数据获悉,今年1~9月份的入滇团队游客量共计400073个旅游团,相比去年同期的335468个团队数量而言呈现上升的趋势。《旅游法》正式施行后,在客源地市场产品价格不占优势的情况下,10月份的入滇游客团队量为40419个旅行团,相比去年10月同期的43257个旅行团数量而言明显下滑。
昆明市导游行业协会秘书长李伟表示,目前昆明导游带团的市场分类中,最受冲击是“以购养游”操作模式下的“大散拼市场”。很多曾经在这个市场带团的导游,最近都较为集中的开始考虑转行,有的甚至已经转行或边带团边另寻新的就业领域。相比大散拼市场而言,冲击度最小的市场要数一直接待外团的这部分导游。因此不难看出,旅游产业能否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转型,不仅与整个市场的成熟度有关,还与消费者的理性消费习惯成熟与否有关。
现状:行业初现两极分化
云南华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元章告诉记者,相比去年同期,华夏国旅团队游客的接待数量已下滑了50%,除了公司的20余名专职导游外,以前为公司带团的很多闲置导游都出现了分流、改行的情况。昆明锦爱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洪应表示,锦爱国旅10月份的团队游客接待量下滑了30%~40%,旅行社在谋变突破市场瓶颈的同时,很多在职导游也处于对市场观望的状态,少部分导游有分流的意向,但目前暂时未出现导游人员大规模跳槽、转行的情况。昆明滇峰国际旅行社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黎则表示,作为云南市场地接业务量较大的旅行社,昆明滇峰目前每个月还能保证100多个的团队业务量,因此公司的60多名签约导游还没有出现分流或转行的迹象,但一线导游的收入情况明显比以往有所下降。
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未出现导游人员大规模分流、转行的情况,但入滇团队游客量的明显下滑,已让很多在国庆节前就处于观望闲置状态的导游,谋生了转行的念头。而与之相反的是,目前已取得了中级导游证的500多名导游和已取得了高级导游证的100多名导游,却因旅游产业阵痛转型期间增多的品质游团队忙得有些不可开交。昆明市导游行业协会秘书长李伟表示,尽管每年都会有导游转行,但在今年的传统旅游淡季,在大散拼市场带团的导游想要转行的情况变得较为集中,而注重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中高级导游市场却鲜见此情况。
声音:导游转行苗头渐显
在一线带团5年多的导游杨小姐告诉记者,《旅游法》施行前,旅游业者都在观望今后的旅游产业将何去何从。《旅游法》施行后,团队游客量的下滑以及部分消费者对旅游购物矫枉过正的态度,让目前尚未明晰的薪酬体系变得更加模糊。举例而言,“以购养游”做团时期的导游,10月同期的收入约有5~6万元,但如今就算是一个月不休息的带够4个团,10月份导游的最好收入也就2万元。收入的下降和工作量的提升,让很多只适应“以购养游”操作模式的导游只能转行再就业谋生。
已经转做零售百货业的导游陈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身边有的导游目前都已处于“无工作、无收入、无事可做”的三无状态。其实早在七八月份团队游客量忽然猛增时,《旅游法》施行前最后的疯狂就已初显端倪。为了不在疯狂之后措手不及,那时候有的导游就已经开始边带团边另寻谋生之路了。
破局:调整心态练好内功
针对目前一线导游转行意向较为集中的情况,云南省旅游培训中心主任周自丰表示:目前已经转行的导游,多数是涉足行业时间不长的从业者。相较于业务能力较强的权威导游而言,目前的旅游市场正好是提升空间最大的时期。因为《旅游法》的施行不仅规范了旅游从业者,同时也对消费者提出了行为规范,这样通过法律的相互约束,更能看出一名导游在除了“解说土特产”能力之外的综合素质。
记者了解到,目前与旅行社签署了劳动合同的固定导游,数量不及导游总量的一半。地接社中,业务量达每月100余团队的旅行社,签约导游也仅为60人,其他各家旅行社的签约导游均不超过20人。昆明锦爱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洪应告诉记者,受职业特殊性的影响,由旅行社购买五险一金的导游毕竟只占少数,很多导游人员的劳动关系都隶属于导游公司或者是导游协会。
云南省旅游培训中心主任周自丰表示,旅游产业转型阵痛期的导游对市场的依赖度更强,因此只要团队量出现下滑,导游队伍自然就会出现波动。但旅游产业转型阵痛,目的是为了要迎来一个更好、更健康的旅游市场。这样的背景下,业务能力更强、专业素质更高的星级导游就会顺应市场需求脱引而出。因此,建议热爱导游这个职业,且将其视为事业的从业者,一定要多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
昆明市导游行业协会秘书长李伟告诉记者,旅游市场的转型阵痛是旅游产业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旅游法》从法律层面的约束与要求,更是市场自然发展过程中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就目前行业内最受关注的导游薪酬体系制度建立的问题,很多处于转型期的旅行社,都在尝试导游最低工资加带团服务费的结算方式。昆明市导游行业协会也已参考昆明市最低收入标准和医保、养老保险等相关标准,给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提交了昆明市导游带团服务费的薪酬体系提案。希望借市场调控之手,为导游行业建立以接团人数、导游星级、服务星级、接团天数等为基础标准的薪酬体系制度。但这个制度的建立不仅需要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旅游市场发展的正确认识,更需要制度不断完善的时间。因此建议依然在观望的导游朋友们,在努力提升自我职业素养的同时,一定要转变曾经的服务意识,做好心理预期准备,迎接阵痛过后更加良性发展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