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app:南北双寡头已定 盈利未上日程
www.seelvyou.com     2013-11-18 15:47: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点击:

  一年间,打车app行业经历巨变。自去年第一款打车app出现以来,短时间内几十款打车app雨后春笋般出现。伴随而来的行业竞争加剧、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以及持续“烧钱”,多重压力下,打车app市场迅速越过野蛮生长的阶段,似乎已成“红海”,不少参与者已经或正在撤出。

  近日,易观国际发布的《2013年第3季度中国打车APP市场监测报告》(以下简称为《打车APP报告》)显示,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达到41.8%,跃居行业第一,第二名为嘀嘀打车,份额为39.2%,两家公司市场份额超过80%。市场双寡头局面已成。其中,快的打车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均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嘀嘀打车在北京市场的用户数占据了中国打车APP整体用户数的7.7%,在北京优势比较明显,南北格局已定。

  “这个行业大约最后会剩下2-3家有实力的公司。这些公司在重点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布局。”快的打车公关总监叶耘对记者表示。

  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并未改变全行业靠“烧钱”支撑的尴尬局面。资本加入角逐的背后,互联网巨头布局的身影频频闪现。资本、政府监管和行业巨头都在深刻的塑造着这个行业。那些浴血拼杀后存活的赢家是否就意味着可以独享果实?答案目前似乎并不明朗。

  招安之后 形势依然乐观

  8月底,摇摇、嘀嘀、移步、易达四款打车App有了新的名字,它们被纳入到北京统一的电召平台96106。这4款软件都以“96106”开头。例如,摇摇招车变成了“96106摇摇招车”。此前,在出租车供需矛盾突出的北京,打车app的出现,尤其是其中的加价环节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打车app使用户得到了方便,但也引来不少争议,同时冲击到了传统电话叫车业务。于是,北京市决定建立统一电召平台,取消加价和语音叫车。

  据了解,各家叫车需求信息由北京市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TOCC)分配到奇华(96106)、金银建(96103)、中环天畅(96109)和交科视讯等五家调度中心,根据这五家不同的接单成功率调整订单配比。目前四家打车App均未参与电召服务费的分成,受益者是出租车公司和司机。

  “招安事件”揭示了打车app行业巨大的政策风险。与餐饮等行业不同,出租车属于公共资源,政府在行业的影响渗透在行业的各个角落。从行业准入、牌照资源和电召服务,政府的身影和利益无处不在。打车app显然动了这块“蛋糕”。“今日北京如此,谁能保证上海、杭州不会跟进?”有业内人士表示。

  在强大的政府面前,打车app们无疑是弱势的。“对于监管政策,还是应该抱有一颗平常心。如何分配公共资源,如何使打车app和电话叫车服务协调发展是政府的职责。行业发展的方向始终应该是规范和标准化。”叶耘说。

  在政策已经明朗的北京,“招安”毕竟意味着监管部门的正式认可。快的打车由于进入北京的时间相对较晚,并不在第一批“招安”范围之内。不过快的还是选择迅速到相关部门备案。目前,快的在北京已在3万多辆出租车上安装了终端。何时能够进入北京交管部门的统一电召平台目前还没有确定消息。

  “以快的为例,目前叫车服务中加价的比例在15%左右。剩下85%的叫车用户并不用加价就能叫到车。因此取消加价整体影响并不很大。”叶耘给出了一种较为乐观的解读。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北京的模式中取消了语音叫车模式,这使得产品的用户体验大大降低。

  有PE/VC人士表示,由于政策风险的存在,许多PE/VC已经停止了对该行业的投资。“政策的不确定性始终是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那些排名靠后的企业募资将更加困难。”前述人士表示。

  跨界合作 赚吆喝为主

  相比动辄祭出监管大棒的政府,百度地图、去哪儿明显要友善很多。打车app有丰富的线下资源,和它们合作或许能够探索出另一条路。

  “百度、高德地图等有着大量的用户和流量,打车app有着丰富的线下服务。这些线下设备的推广是百度他们无法覆盖实施的,因此双方合作是互惠互利。”叶耘表示。

  《打车APP报告》称,目前打车APP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盈利模式也尚未清晰。但大部分厂商已经开始探索各自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和商业模式,而且正在走向跨界合作与跨地域发展模式,以实现流量的变现。

  目前,摇摇跟布丁酒店合作;一些打车app用QQ号也可以叫车;百度地图与嘀嘀合作;高德地图里已经植入了嘀嘀、快的;去哪儿推出“车车”服务,集合摇摇、快的、嘀嘀、打车小秘等6款打车软件,用户可以像订机票一样订出租车;快的打车已接入支付宝,形成O2O支付闭环,用户可对账户充值,在APP上用支付宝付车费,可避免找零、辨别假币等情况的发生,提升了用户体验。

  但这种模式的背后,目前还并未给双方带来实质性的利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每家打车app都不敢轻易尝试对用户和司机收费。而打车app和平台之间目前也主要靠“美好的前景”合作赚吆喝。

  而支撑他们的逻辑是,面对着现在已经2000万,未来极有可能过亿的用户规模,即使只有10%的用户使用打车app,打车App就能衍生出巨量其他服务。“打车是大多数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LBS和各种生活增值服务,这一块的想象空间很大。”叶耘表示。

  由此看来,打车app还是多少复制了门户网站、视频等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路径,即跑马圈地到培育用户习惯,最终实现商业成功。目前,快的和嘀嘀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二线城市的布局。这是否意味着打车app到了可以实现商业模式的阶段了吗?

  盈利问题 目前暂不考虑

  不过,目前绝大多数公司还处在“没有进账,全靠烧钱”的状态。目前,快的获得了阿里巴巴的投资,腾讯投资了嘀嘀。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主要是基于布局线下市场的商业考量。

  叶耘透露称快的目前已经开始一些商业化尝试,计划包含三个方面:一是VIP会员内测,为高端用户的高效率打车,提供增值服务;二是与广告主的合作,前提是不影响用户体验,侧重于软性广告;三是会员积分兑换政策,快的VIP会员、用户积分等级与格瓦拉电影票、今日酒店特价代金券的兑换机制。

  快的打车2.0的VIP会员服务,将主要针对经常打车的白领和商务人士。对于VIP会员,系统会自动匹配活跃度比较高的司机,增加打车的成功率,以及其他一些增值服务。VIP会员服务将会和支付宝进行深度合作,逐步形成线上打车和线上支付的闭环。不过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价模式,可能会采取包月的形式,每个月收取固定的会员费。

  但这只是小规模的尝试。“我们目前还没有考虑太多盈利问题,主要还是想把产品做好赢得更多客户。”叶耘说。

  嘀嘀的表态也类似。嘀嘀打车市场总监卓然在一次研讨会上表态,嘀嘀已经做好了三年不收费,五年不盈利的准备。而在被问及是否准备继续烧钱时,卓然表示嘀嘀一直都没有烧钱,只做口碑营销。

  《打车APP报告》认为,打车软件发展模式探索和升级正在火热进行中,互联网变现是行业公认的难题,没有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打车软件行业是很难继续发展下去的,各厂商应共同努力做大市场蛋糕,探索出一条盈利之道,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平台生态,打车软件市场还具有巨大的探索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打车app 

上一篇:携程将借“双12”掀旅游业价格战

下一篇:预计2020年中国邮轮市场规模将达510亿元

分享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