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个地方旅游,总想带回一些浓缩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作留念。但现实的情况也许是,这些纪念品都是某些“小商品基地”类似模子制造出来的初级工业产品,带回家后常常被遗忘在角落,甚至很快成为生活垃圾……
新旅游法实施以后,强制购物被明令禁止,人们庆幸再也不用买价高质廉的旅游纪念品的同时,但买不到特色旅游商品的困惑依然挥之不去。旅游购物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各大景区充斥着“大众脸”的旅游纪念品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软肋。
旅游纪念品沦为“大众脸”
中国最美小城凤凰13日拉开了第四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的帷幕,向全球游客展示苗族特色的银饰和服饰产品。作为代表苗族文化精神的银饰服饰等纪念品,因其传统特色和纪念性,广受来凤凰古城旅游的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不过,在凤凰景区满眼望去,仍能看到中国其他景区都熟悉的“大众脸”纪念品。
实际上,手镯、木梳、挂件、玉石以及T恤等,已成为中国各大景区购物点的“标配”,游客寻觅半天,也很难挑选到有创意、有特色的纪念礼品。这些似曾相识的小纪念品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旅游商品的“大问题”,即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纪念品的“纪念”特征在退化。
喜欢到处观光的“驴友”王倩每到一地都要买点小纪念品,作为体验生活的见证。可是近几年来,她不愿意在景区购买纪念品了,“每个景区卖的东西都大同小异,品种一样,就连产地都是一样。”王倩对记者流露出了对旅游纪念品高度同质化的失望。
记者从凤凰古城的商铺了解到,大部分的旅游纪念品都是从义乌等小商品生产基地批发而来,很少有人真正用手工去制作纪念品。多数店主表示,“这主要是出于成本考虑”。
凤凰古城一位服装店女老板告诉记者:“我们也出售手工制作的传统服饰,但由于价格较高,销量并不好,游客嫌贵不愿买,商户嫌卖不动不愿意销,从而使得景区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批发商品。”
旅游商品“变脸”需融合地域性和创意
在凤凰古城举办的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上,来自湖南、广西、云南和贵州四省区苗族聚居区的17支代表队,穿戴着各自最有特色的银饰服饰进行表演。文化节上展示的极具苗族特色的银质小饰品、小布兜、披肩等纪念品颇受游客的青睐,很多人都驻足观摩。
凤凰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时荣芬对记者表示:“凤凰向外推广苗族银饰服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当地传统的产品,来突破旅游商品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瓶颈,以进一步体现凤凰古城旅游的内涵,彰显凤凰古城旅游的特色。”
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马昕表示,世界著名景点的旅游纪念品深受中国游客追捧,而其中90%都是“中国制造”。相反在国内,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旅游纪念品许多都是类似模子做出来的塑料制品,这些商品显然不能被称作旅游纪念品,因为没有任何纪念价值。
“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族、民俗特色。同样是苗族,因为气候、物产不一样,在海南的苗族和在湖南的苗族生产的纪念品就不一样。设计者只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等因素应该可以设计出万花筒式的旅游商品。”马昕说。
有专家表示,要突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性”,还必须保持旅游纪念品所传递文化信息的确切性,而目前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纪念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紊乱,比如在西北的许多景区景点游客还能买到蓝印花布这一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此外,一些粗制滥造的纪念品也会让旅游者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读。
旅游纪念品市场“钱景”有待挖掘
今年10月1日生效的新旅游法从法律层面上重拳治理“强制购物”等困扰旅游行业多年的“顽疾”。如何从“强制掏钱”变为吸引消费者“主动掏钱”,成为旅游商品生产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国,但旅游业存在结构性不合理、旅游收入分配明显不均的弊端。在发达国家,旅游购物要占到旅游经济的40%至60%,而在中国却不足20%。在旅游产业诸要素的经济形态当中,旅游购物仍然是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软肋。
实际上,中国游客一直被称之为“最舍得花钱的游客”。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国际游客在美国消费市场所占比例从17%下降到11%。与此相反,中国游客在美国消费则逆势上升,平均每个中国游客的消费额为6000美元,而世界其他国家游客平均消费额为4000美元。
武汉大学旅游市场营销系博士李晟表示,一方面现有的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由于同质化和假冒伪劣制品泛滥,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旅游纪念品由于品种杂、更新快、生产规模小,令许多生产厂家不愿过多投入发展这一产业。要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还需依靠政府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创意设计与市场销售的严重脱节阻碍了它的发展。生产企业应该与景区点对点合作,有针对性地去开发设计旅游商品,地方旅游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特色旅游商品产业的支持,这样才能全面挖掘出旅游纪念品产业的潜力。”李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