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遭游客“围剿”,少数导游顶风“做案”……当人们期待最新实施的《旅游法》给旅游业带来新气象时,《旅游法》首秀后的第一个“黄金周”并未交上一份令人十分满意的答卷。但对整个旅游行业来说,新法的实施还是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记者连日来走访成都的酒店、景区、土特产店、特色卖场发现,“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散客比例上升明显,酒店价格普降2成左右,购物店遭遇“寒流”,旅游业呈现出“喜忧交织”的格局。
喜
高星级酒店大幅降价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市的成都大酒店、西藏饭店、铁道大酒店、如家、7天等经济型酒店经营状况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价格有所下降,但降幅不超过8%。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高星级酒店在“十一”期间处境尴尬。虽然今年“十一”长假期间高星级酒店入住率基本与去年持平,但价格降幅高达10%-20%。站在游客的角度,高星级酒店大幅降价是好事情。
在《旅游法》的震慑下,今年“十一”黄金周许多购物店“风光不再”,经营惨淡,有些甚至关门歇业。成都一家主营枸杞、甘草、二毛皮等土特产的商店老板陈先生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和旅行社导游基本都有口头协议,按照游客购物金额的20%提成给导游作回扣。往年这一周的收入就能超过平时两个月,可今年国庆期间一个旅游团都没来,“如果仅靠零星散客和市民,我这店很快就要关门,所以我现在要调整营销方向,不然,时间长了扛不住。”
宽窄巷子周边的一家大型玉器专卖店工作人员坦言,因为《旅游法》实施后,购物没有佣金、不给回扣,导游都不愿带旅游团过来,今年“十一”期间的销量比去年同期至少降了2成,并且为了吸引顾客,专卖店已将商品售价调低了许多。
另外记者走访发现,以往销售火爆的郫县豆瓣、蜀绣、桂花糕、高档茶叶等土特产今年“十一”期间的销售也很惨淡。
今年收入下降的不止购物店,还有导游。以往,导游带团进店购物普遍能拿20%左右的提成,一个导游每月带团20天以上收入就能超万元。但是现在他们的收入减少了45%左右。“其实原先导游的收入分配有些畸形,靠拿回扣不仅使导游个人收入忽高忽低,也导致导游之间收入不均,这并不利于导游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我市一旅行社导游中心的经理郭丽如是说。
一旅游行业资深人士指出,带客购物、收取自费项目费用是旅行社既有的盈利模式,《旅游法》的实施打破了这一盈利模式,短期对旅行社形成冲击,但是长期有利于治理旅游乱象,对旅游行业有利好影响。
忧
最大承载量沦为空谈
“拥堵”已经成为黄金周旅游的代名词之一,对于景区来说,今年各大旅游知名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也屡创新高。国家旅游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颐和园长假前5天共接待54万游客,创历史新高;四川省主要景区旅游需求持续井喷,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7天共接待游客21.07万人次、24.49万人次,同比增长26.32%、21.12%;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外滩、豫园商城7天共接待游客1180万人次、880万人次、238万人次;湖南武陵源景区、南岳景区、岳麓山景区单日游客量均超过10万人次;海南10家抽样调查的景区7天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3.3%。
《旅游法》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然而今年10月2日,我省九寨沟因人流过度集中造成大量游客滞留的现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旅游法》实施后的首个黄金周拥堵现象并未得到缓解。
在九寨沟景区事件发生后,有消息称,国庆节前夕四川旅游政务网曾公布四川省内4A级以上景区的最大承载量,但由于景区的接待能力不足,很多景区的接待数量还未超过最大承载量就已经出现接待不力的情况。目前,景区最大承载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定标准和权威数据,在《旅游法》实施前,大部分景区也没有公布最大承载量。
业内人士认为,从操作层面讲,《旅游法》提到的“最大承载量”需要有明确的执行细则,这样才能避免最大承载量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