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每个“十一”黄金周总闹出个游客在景区拥堵滞留的新闻,今年是九寨沟,加上又是《旅游法》实施的第一个黄金周,各路媒体一拥而上,炒得热闹,似乎都离不开“景区承载量”这个话题,今个就说道说道。
先看看《旅游法》的相关条文:“第四十五条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一、啥是最大承载量?《旅游法解读》里解释:景区最大承载量,即景区最多能够容纳旅游者的数量。当然,所有人都能理解这是指景区一天能够容纳的数量。但是,很多人包括部分新闻媒体的记者往往忽视了关于承载量的两个关键问题: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游客在景区游览是时空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在游客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上午10点左右到下午3点左右景区内游客会达到最高峰值,也就是说,评价景区的最大承载量的关键在于景区游客的即时数量,就是“当时”景区内有多少人!所以,景区下午2点“超载”和下午5点“超载”后果可能有很大不同。这次九寨沟拥堵事件,景区管理方和新闻媒体就围绕是否当日超过承载量打起了嘴官司,偏离了事件的本质。再说空间分布,一般而言,游客可不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均匀流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就是“扎堆”。游客“扎堆”的地方一般是入口、标志景点、区内交通转运点、通行狭窄处等,这次九寨沟事件就是在区内交通转运点出的问题,几千人就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是在下午景区即时数量不太高的情况下,景区管理方即使在致歉书里也话里话外透着“委屈”。综合来看,即使景区不超过最大承载量,在景区游览时空里也有可能发生拥堵滞留的情况,去年的华山前车之鉴,今年的九寨沟重蹈覆辙,一个关键点:下午出园的交通转运。
二、承载量谁说了算?《旅游法》规定,景区的“主管部门”要核定最大承载量。中国景区的主管部门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五花八门。有当地政府直管、有宗教、园林、文化、水利、林业等等部门管辖,当然还有大量民营景区。承载量的核定方法也是各有说法,一般而言,好像大多依据历史数据进行核定,难说有很强的科学性。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是和景区性质和景区内通达度密切相关的,山岳、水面、古镇、室内等各类景区不能是一个核算方式,都依赖历史数据更是没谱。今年,泰山加修了几条疏散和下山的道路,黄金周几天游客的秩序就大为好转;一眼就看遍全场的博物馆要是发生所谓“拥堵”就不太可能;几百人在窄窄的长城城墙上就可能出问题,你总不能搭个梯子下来;偌大的西湖,又是开放式景区,可外地游客必须上“断桥”上留个“合照”。所以,应当考虑多种因素科学地核定最大承载量,同时更重要的是科学核定景区的“即时承载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还有,景区最大承载量应该数出一门,不该僧道各言。另外,多说一句:部分媒体指责一些景区“要钱不要命”,可能有些片面。现在国内名头超高的景区大多是“官办”,有些还是事业单位,少收些门票银子可能对景区管理方的头头影响不大,可是如果要发生“群体事件”,那是危及“乌纱帽”的。尽管喊了多少年,故宫景区游客超载,但是如果游客进4万,门外留4万试试,谁敢!
三、有了最大承载量咋办?《旅游法》规定“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实际上,很早以前九寨沟就实行了门票预约方式,这里摘一下早在2000年《人民网》的“旧闻”:“新华网成都9月20日电(记者杨全新)由于今年国庆期间各大旅行社的“九寨沟之旅”空前火爆,为保障届时旅游秩序,九寨沟景区管理局提请各地旅行社和游客需提前预订门票。市场调查表明,今年国庆期间计划到九寨沟旅游的人数每天均在二万人以上,将大大超过九寨沟的接待负荷。为此,景区规定旅行社预订的游客总量每天不超过13000人,散客总量每天不超过5000人,以确保节日期间旅游秩序。景区要求,组织九寨沟之旅的各旅行社应提前作好计划,尽早预订客房和门票。据悉,在国庆期间,九寨沟景区入沟及开始售票时间将提前到上午6时,实行景区分区游览,景点密集地段均改为步行观景,并封闭部分有安全隐患的景点。为有效化解九寨沟国庆期间的旅游高峰,四川省旅游部门日前呼吁省内游客调整出游计划,尽量避开国庆期间到九寨沟旅游。”
有意思吧,当然对文中其他有意思的表述这里就不说了。今年九寨沟管理方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去年十一黄金周团体游客与散客游客的比例是7:3,今年掉了个个变成3:7,散客的随机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相比于有导游带队的团队游客而言大大增强。时过境迁,一纸规定要求所有旅行社团队预约门票容易,要求所有散客预约门票很难。加之而今网络预订门票方兴未艾;景区门票销售渠道分散化趋势;还有部分无门票入园的游客(如年票等部分景区高达10%)也增加了调控难度。下面说几个法子和路子:
1、实时监测景区的“即时承载量”。在核定最大承载量的基础上,景区应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即时承载量,做到实时心中有数。今年山东在全省40个景区中试验开通通过游客手机位置测算景区即时人数的监测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景区和各级旅游部门可以及时地了解景区即时人数的变化。当然,系统还不能监测景区内游客的空间分布,有待以后的完善和探索。
2、抓住景区通达性和游客聚集处两个关键。景区应通过信息引导、增加通行路径等办法增强通达性,尤其是标志景点的疏散路径和出园的交通转运。
3、增加景区最大承载量和即时承载量的发布渠道和覆盖范围。今年很多景区只是把承载量发布在自家的官网上,游客的知晓度很低。今后,应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扩大信息覆盖范围,同时,各类旅游商业网站,包括旅游信息网站、搜索网站、OTA等也可实时发布景区承载量信息,服务游客,增加网站流量,一举两得。
4、建设实施景区门票预约分销系统。尽管离实现全面门票预约销售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过程,但在现有的网络技术条件下,景区应尽快建设门票预约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在景区门票销售渠道分散化的前提下,将门票预约销售集中于景区官网已不现实,应建立景区门票的分销平台系统,对接各类门票网络销售渠道。今年山东的景区门票分销平台系统开发已接近尾声,也算是一个重要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