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后,发现司机王先生居然在车上挂了三部手机,每个手机不停地发出提示音,提醒司机某某路段有人叫车。“现在都用打车软件来做生意。”司机对记者介绍,“很方便,基本上不用空跑了,上海的司机们都在用。我同时用三款,接客更加及时。”
记者从几位上海司机的口中了解到,用打车软件接客,收入确实得到了提升。有些打车软件公司甚至给予一些好处,比如话费、人头费等。
“烧钱”拉客
“不用风吹日晒,用手机叫车,谁都觉得方便。”经常使用滴滴打车软件的王女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虽然有的时候会给点小费,可是总比在马路上傻站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来得好。”
由于打车软件应用方便,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对其青睐有加。这样一来,打车软件市场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重金“拉人”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记者了解到,一些出租车司机选择安装某些打车软件,除了方便接客人,有的则是冲着软件公司的补贴。“手机话费、流量什么的,都有送过。”一位姓李的司机告诉记者,他安装了两款打车软件,既可以通过更多的平台拉到客人,也可以享受多重优惠。
记者在一款“微打车”软件的官网上看到,网站标有“司机流量补贴计划”等活动,“每月登录15天,在线满8个小时,就补贴40元的流量”。
对乘客来说,通过使用打车软件也能得到实惠,一些软件公司对前三次使用公司软件的乘客也会进行奖励,每单补贴10元话费。今年四五月份时,大黄蜂“手机打车”发起“打车送话费”无限量活动——活动期间,只要成功使用大黄蜂打车,次日即可得到十元话费的奖励。
打车软件拉客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上海。据报道,8月开始,广东打车软件的角力完全进入白热化状态,“烧钱”手段极为“疯狂”:对乘客和司机“重磅出击”,奖话费、送礼物,无所不用其极;也有随机抽取幸运乘客,提供免费坐车服务,还赠送水、棒棒糖等小礼物;甚至有推出8月31日前叫车成功即送10元话费活动的,并且不限次数……
盈利成谜
对比打车软件公司的“烧钱”方针,大家不免疑惑,他们如何盈利?
“靠融资。”一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直言,“很多投资者如今都看中了这一块的利润,所以打车软件公司不会缺钱。”
不可否认,打车软件在短时间内一拥而上,无非是市场资金看中其背后的巨大利润。很多风险投资甚至只和打车软件公司谈了几十分钟就马上决定投钱。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打车软件市场上,包括嘀嘀打车、快的打车、打车小秘、大黄蜂等在内的多家公司都成功获得融资。其中,打车小秘获中国宽带产业基金数千万美元的融资,嘀嘀打车获腾讯1500万美元投资,大黄蜂获晨兴创投数百万美元投资,快的打车获阿里巴巴400万美元。
“打车软件的‘零收费’、‘烧钱’模式只是开端,公司最终的目的是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对记者指出,很多打车软件公司希望通过免费服务提升知名度,并且尽快抢占市场份额,进而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待消费者使用习惯形成后再行收费,巨大的经济效益会显现出来。同时,软件开发公司可以通过广告、信息服务等其他渠道赚取收益,从而维持正常的经营。
“收编”模式
当各种打车软件横行各大城市时,政府“调控之手”也伸到其中。8月20日,北京交通委宣布首批完成与统一电召平台对接的手机电召服务软件具备上线服务能力,嘀嘀打车、摇摇招车等统一改成“96106易达打车”、“96106移步叫车”、“96106摇摇招车”和“96106嘀嘀打车”。
蔡建明认为,政府方面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因为打车软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大城市有多种打车软件出现,鱼龙混杂、滥竽充数的现象比较严重,给消费者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出面收编打车软件的意图非常明确,其试图通过收费措施来规范整个市场秩序,让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面是竞争激烈的市场,一面是政府方面的监管遏制,两面夹击的打车软件公司该何去何从?
一家打车软件的负责人表示,他并不看好这样的收编,市场化诞生的产品进入了“收编”模式,不是一件好事。“个人预测,进入电召服务后,这些软件的使用频率会下降,最后会慢慢地被收编外的软件取代。”
在蔡建明看来,收编确实是整顿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但并非惟一的有效措施。行业内若能自发形成良好的规范,企业之间避免恶意竞争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行业协会、相关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并非单一的利益相关者采取某种措施就能解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企业在等待收编,然而一些企业则是在主动寻求出路。一位打车软件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应该就是拼乘客端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