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那个以买机票、订酒店起家的去哪儿网,如今已经开始提供打车服务了。8月初,去哪儿无线iOS、Android和触屏版同步发布车车频道,涉足在线旅游小交通业务,接入了嘀嘀打车、快的打车、摇摇招车、大黄蜂打车、易达打车和打车小秘这6家当下主流的打车资源。据去哪儿网官方披露,旅行用户使用车车第一季推出的出租车打车引擎功能,即可在全国24座城市使用在线预约出租车服务。
“泛旅游”的野心
开发了什么App、整合入什么样的资源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只能搜索到低价机酒的网站,而是一个能够快速整合入当下人们需求旺盛服务的平台。从去哪儿在PC和无线端的布局来看,其产品在覆盖机票、酒店等标准化产品的基础上,还涉猎度假、当地游等非标准化产品及旅行攻略、旅行图片分享等UGC功能,形成了涵盖旅行的梦想、规划、预订、体验、分享五大阶段的“闭环”。
事实上,去哪儿在2012年便表示希望打造“一站式旅行”,利用移动端独有技术和平台优势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旅游产业链。
艾瑞数据显示,在过去四年内,中国旅游行业收入规模从2008年的1.1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2.4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0%,预测2015年旅游行业收入规模将达到3.1亿元。数据显示,旅游消费的贡献率对住宿业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超过50%,对餐饮和零售业超过40%。据《第一财经周刊》报道,东京迪士尼2012年人均消费近400欧元(合人民币约3300元)。
纵观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厮杀”,携程艺龙等OTA轰轰烈烈地拼着“住”和“行”的价格战,却忽视了“泛旅游”市场之大及目前在线旅游对“吃游购娱”的渗透之匮乏。
去哪儿作为行业的“后起之秀”,不仅通过搜索广告模式颠覆性地实现了对高度分散的旅游行业的整合,更是拥有着眼于“泛旅游行业”的野心和决心。其在移动端的先发优势和产品的全面覆盖,大大地扩展了这家公司未来成长的想象空间。
去哪儿的“平台观”
作为在线旅游的开放平台,去哪儿足够“大”吗?
在笔者看来,平台首先需要能聚拢用户,为内容和服务供应商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种下芝麻便开花”,从而不断吸引优质供应商加入平台,形成正循环,同时因为规模的叠加和效率的提升而形成网络效应。比如能够卖火任何产品的淘宝,再比如将简单的飞机大战接入,也能引起全民追捧的微信。在这点上,去哪儿的“车车”,正是在作印证吧。
去哪儿凭借其产品覆盖和低价的优势,吸引了中国最广泛的在线旅游用户。根据艾瑞数据,去哪儿月访问用户量2009年12月第一次超越携程,成为中国在线旅游第一入口。从2010年至今,便稳定保持第一。其移动端也凭借4300万的激活用户量稳居旅游类移动端之首。
对于供应商,去哪儿带来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客户,也是独特的技术和营销支持。从2010年起,去哪儿陆续向供应商免费推出一套SaaS系统,类似于阿里巴巴为淘宝和天猫商家提供的商家后台系统,使得用户的购买体验更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供应商自身的IT维护成本、增加了消费者满意度。其率先推出的团购、“夜销”,“旗舰店”等多元化营销方式也提高了供应商最大化收益管理的能力。
对于像航空公司、酒店连锁集团等这样的“强品牌”供应商,去哪儿网的“旗舰店”服务为他们提供了强化品牌的阵地,在平台上的曝光,再次奠定了他们的用户基础,吸引了更多的客源。日前,新闻更是曝出携程和去哪儿已在度假业务上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双方还有可能在机票和酒店业务领域进一步合作,携程与去哪儿的联姻似乎暗示着一个更为明显的趋势。而对于相对弱的品牌而言,去哪儿为他们提供品牌背书、技术支持、客源引入等多方面的支持,节省了其技术成本和推广成本,使得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上。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酒店行业,客栈民宿与五星酒店是公平共存的,原本连所在的城市都不为人知的客栈民宿、线下旅行社,如今因为加入了去哪儿网,和五星酒店、大OTA有了同等几率的“出镜频率”,现在还随着去哪儿App一同在移动端风光——这就是一个开放平台所拥有的魅力吧。
据艾瑞数据,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在2008-2012年保持36.7%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而2011年的中国旅游在线渗透率仅为6%。随着在线旅游的爆炸式增长和移动端的崛起,一家透明、开放的平台公司对复杂、分散的旅游资源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