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北京旅游转型升级座谈会”近日在北京召开,相关领导、业界专家学者和行业管理者献计献策,共议如何更好推进北京旅游综合改革,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努力使旅游业成为北京重要的支柱产业,建设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旅游成为推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世界旅游产业蓬勃兴起,从出口的角度来讲,已经超过石油和汽车、机电,成为第一大产业。我国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把旅游产业定为支柱产业。2006至2012年间,国内旅游收入稳步增加,在GDP中的比重也逐渐提高,并且旅游收入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
王永庆(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随着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回答和选择的战略问题。旅游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既是低碳环保型产业,也是产业链条的龙头产业。
刘新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近年来北京旅游业以推进旅游事业向开拓旅游产业联动,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从社会发展配角向战略产业主角“三个转变”为着力点,实现了可持续的大发展。旅游成为推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张辉(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2000年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大规模发展,速度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而近两年,入境旅游却出现了下降。出境旅游大规模发展取决于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说明国内旅游的产品体系、产业体系和服务质量,已经很难满足需要。同时,国内旅游企业没有伴随着出境旅游市场大规模的发展“走出去”,从空间上看,我国没有大尺度的国家度假地,从劳动回报上看,从业人员的劳动回报还处在行业最底层。这些都说明,中国旅游业要进行转型。
于宁宁(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党委书记、总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迅速从无到有,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北京旅游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到今天,在技术和消费的驱动下,旅游产业也迎来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契机。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密不可分
魏小安(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讨论北京旅游转型升级,我有一个观点,城市和旅游的一体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推动北京旅游的转型升级,北京旅游的转型升级同样也会拉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要研究旅游转型升级,第一是转型,转型的核心是体系化,把以前单一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体系,转为观光、商务、休闲、度假、乡村、特种旅游的综合经营体系。第二是升级,升级的核心是层次化,并不是都追求高端,应该是“铺天盖地”的旅游体系和“顶天立地”的精品体系的结合。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我们连续21个季度监测全国60个城市的游客满意度,北京一直位居前列。作为大体量的城市,能让千千万万的游客满意,北京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由于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关注,才让北京具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城市的可能性。我们如何去评价一个城市是不是世界旅游城市,是不是一个具有世界品质的城市呢?除了数字,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一些感性的地方去思考一下。
高舜礼(中国旅游报社社长、总编辑、研究员):对于现阶段的北京旅游业来说,提升空间与时间主要不是取决于旅游行业自身,而更多要取决于旅游业所处的大环境,比如像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城市支撑与带动功能、城市对旅游业的新要求。转型升级不仅是对旅游业的要求,也是对城市发展的要求。
旅游业在引导新型城镇化方面大有可为
辜胜阻:旅游业和城镇化是一个高度关联的问题。城镇化有五大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业,第三是钱,第四是地,第五是房。人的市民化,绝不是一个户籍就能解决,必须有稳定的就业,还要提供公共服务。旅游产业可以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为市民化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也就是说,旅游业在引导新型城镇化方面大有可为。
厉新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新型城镇化当然包括人的城镇化,但人的城镇化不仅仅包括本地居民的城镇化,还包括流动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自觉地考虑旅游人群的需求,需要自觉安排旅游休闲的空间。既能让本地居民满意,又能让外地游客满意的城镇化,才是真正的新型的城镇化,否则它只是一个保守的传统的城镇化。
辜胜阻:发展旅游业、稳步推进城镇化,首先要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的衔接。旅游规划非常重要,一定要和城镇化发展规划相衔接。大城市、小城市、农村都应该有不同的规划。第二是加强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旅游业新业态,推动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旅游和养老产业、旅游和养生产业、旅游和农业、旅游和会展会议等的融合,大有可为。
赵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城镇化发展到中期阶段,乡村旅游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无论城市怎么发展,我们还是追求田园情节。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我们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也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还能解决村镇建设管理难点问题。
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是北京的战略选择
杜一力(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是中国首都、世界城市、文化首都、宜居城市。作为这“四个城市”的载体,北京把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北京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问题,北京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在全国有代表性。自从北京把旅游业作为世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实际上北京旅游业就开始了转型升级的进程。首先是确立了大旅游的理念,其次是提出了“资源社会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利化”这四个比较相适应的原则,随后是进行了大力度的机构创新和工作方式调整,效果、影响都比较明显。国家旅游局2012年年底把北京市列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魏小安:作为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北京的产业结构、生活水平,包括总体城市风貌,和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可以并驾齐驱,但怎么使旅游者的生活更方便一些?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发达国家城市有巨大的差距。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国际化氛围很浓,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都迫使北京转型升级。
戴斌:我希望,北京作为首善之区,作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发起城市,能够倡导并践行面向未来的旅游发展思想。未来的旅游应该是什么?我想是参与、互动、合作,是一种走亲串友般的常态,是一种水融入大海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旅游思想的演化方面,应能够提出“北京声音”。
发展需要增强了北京旅游业改革的紧迫性
杜一力:北京推出旅游体制改革的时候,在全国是非常创新的,但是在《旅游法》公布后,现在不算创新了,算是法定要求。那么要思考,在法定要求条件下,怎么进一步让它成熟,更规范、更科学,发挥更高的效率。
我们也期待旅游统一规划的突破。北京的旅游功能区,如何真正“功能起来、统一起来”,形成北京旅游的整体品牌、北京旅游的整体形象、北京旅游的整体产品?希望北京能有所突破,做成一个样本,真正通过规划形成旅游资源社会化。
周久才(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研究员):北京旅游业的发展要着眼于完善城市的功能,加强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结果性产业,但是它也同时是一个目标性产业,因此需要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要把旅游业的发展置于城市发展的目标性地位。
关于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可能有三项急需要做的:一是建立首都旅游委员会,加强资源、政策及区域合作的协调和配合。二是充实北京市旅游发展委的职能,特别是要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三是要探索各类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主管部门由空间管理向职能管理的回归。
张辉: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不仅要关心入境旅游和外地人到北京旅游的问题,更要关心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旅游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对旅游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要求我们的管理职能改变。北京旅游要从打造旅游要素转向构建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链根据旅游的类型来构建,有什么样的旅游类型就有什么样的产业链。只有把产业链的龙头抓住,产业的体系才能构建起来。
戴斌:发展首都旅游,资源不仅在北京,也在中央各个部委。能不能像首都绿化委员会等,组建首都旅游委员会来统筹各种资源。还希望北京市政府在市场主体自主研发与商业创新上给予更多的引导与支持。
构建首都旅游经济圈是势在必行的共识
刘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构建首都旅游经济圈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共识。对北京旅游发展来说,一方面是向内看,需要练内功,来转型升级。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向外看,怎么能够形成一个区域的一体化大旅游合作格局。另一个角度,区域旅游的合作趋势也决定了打造首都旅游经济圈的必然性。中国的旅游业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再到城市竞争三个阶段,现在又进入到了一个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的区域旅游竞合阶段。
周久才:北京旅游业的发展要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目标,推动区域发展的一体化。旅游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目的地建设就能解决得了的事情,区域互动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内在属性。北京的首都地位和交通优势,也决定了北京在区域合作发展以及国际合作中的独特地位,应该顺应区域发展的一体化趋势,结合首都经济圈建设和世界城市的目标,更加自觉地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更加自觉地积极引导、协调规划,加快推进首都旅游圈和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张辉:北京旅游在区域合作方面一直进展比较缓慢。要想把旅游产业做大,要成为国民战略性支柱产业,必须加强、加快区域合作,要以北京为核心重新形成一个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要把北京作为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来辐射整个环渤海,不仅仅作为一个目的地。也就是说,整个产业链条中,北京不要什么钱都要挣,要在很多产品体系和分工体系上进行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