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乘客,感谢大家耐心等待,飞机即将起飞,塔台给我的原因是济南有雷暴雨,40分钟后飞机将经过济南上空,大家可以看看塔台是不是在骗人。”7月4日,在飞往上海的航班上,经历2个半小时的漫长等待后,当值机长忍无可忍发布了以上内容,让“飞机上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在很多时候,旅客们听到最多的只有四个字“航空管制”或“流量控制”。
但即使这样,也显得为时过晚。因为飞机上还未关闭手机的等待中的旅客,在数分钟前就已经通过“非常准”、“航旅纵横”、“航班管家”等航空出行类APP应用刷到了精准消息。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APP应用日益火爆,恰恰折射出航空公司、机场的服务缺失。
APP信息比航空公司多
7月4日,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徐小姐在早上8点半准时登机,原以为能按时起飞,没想到舱门准时关闭后,便进入了漫长而未知的等待。
这样的等待,对于“空中飞人”徐小姐来说十分熟悉,而空姐总是用甜美的声音通过广播回答,“亲爱的旅客,由于航空管制原因,飞机暂没有得到放行指令……”
不过航空公司没有透露的内容,多款手机APP应用却能解答。徐小姐在手机里装了两款应用,分别是“非常准”和“航旅纵横”,在等待起飞的时候,她一般会通过刷这两款应用来获取最新的消息,“‘非常准’除了能分析出港速度、实时天气雷达图、空域流量信息,还能让我知道排在本架航班前还有几架飞机,这样我就能预估可能的飞行时间,而这些是航空公司不会告诉我的。”
事实上,航空出行类APP已成为经常“打飞的”人士的“标配”,呈现出越来越火的趋势。根据官方数据,2009年推出的“航班管家”用户数达到4000万,去年1月推出的“航旅纵横”用户数也已攀升到几百万。多位旅客告诉记者,安装这些APP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无奈,“航空公司给不了我想要的讯息”。
“延误中的商机”表明提升空间
6月以来,航空出行类APP应用又火了一把。由于到了雷雨、台风多发季,飞机准点率“跌至低谷”,北京、上海大量航班延误或者索性取消,让许多旅客苦不堪言。于是,能提供各阶段、全方位信息服务的这类APP应用受到了旅客的认可。
按照IT业人士的分析,这些APP应用的火爆是抓住了“延误中的商机”。然而,我们不禁要问,面对航班延误中的旅客需求,航空公司或机场服务是不是到位了?到底有哪些被别人弥补了的缺失?
以“航旅纵横”为例,在飞行前一天,它会提示旅客开放值机信息和第二天目的地天气情况;在飞行当天,它会告诉旅客前序航班的起飞和准点情况、值飞机型和机龄、登机口变更情况、飞机延误原因……这些都是航空公司、机场没做到恐怕也没想到的。
美国航空数据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35个国际机场6月的准点率排名中,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分别以18.30%和28.72%占据倒数两名。浦东国际机场“10个航班7个延误”,暂且不论原因,航空公司在信息告知和服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航空公司能否迎头赶上
纵观整个航空出行类APP应用的不断崛起,似乎与此前火爆的打车软件有异曲同工之处。一边是市场机制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推出的服务型应用,另一边则是航空公司、机场等庞大企业的资源优势。共通点在于,小小一款APP应用,都能通过服务赢得旅客的信任。
有专家表示,航空公司、机场所能提供的服务应远比APP应用来得多。比如手机值机、二维码登机等;又比如在信息沟通机制上,是不是能用更具体的原因来代替千篇一律的“流量控制”,实现信息透明,“连市场化APP应用都拿得到的服务信息,航空公司何必藏着掖着?”
目前,民航华东管理局正尝试引入航班协同放行机制,将空域资源、机场资源、航班准备情况等信息放在一个平台共享,从而给出合理、准确的航班放行队列,以提高航班放行的效率。从提高效率上说,这是很好的尝试。那么,其中的数据信息能否部分开放给旅客,让旅客心知肚明,而不是被迫通过第三方渠道“搜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