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发展乱象:决策理念走偏 债务风险隐现
www.seelvyou.com     2013-07-12 09:00:37    来源:半月谈    点击:

  扩展阅读

  英国:保护古城就是守护历史

  半月谈驻伦敦记者 刘石磊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而闻名,英国许多城市都保留着中世纪的教堂、维多利亚时期的街道和雄伟庄严的古堡。首都伦敦就是一个例子。就在今年撒切尔夫人葬礼时,有人拍摄了当天圣保罗教堂周边的全景照片,并与1965年在这里举行的丘吉尔葬礼的照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两张照片惊人的相似。英国《每日邮报》文章说:“48年2个月16天,好像时间停止了一样。”只是当年年轻的英国女王如今已是满头银丝,提醒着人们时间已流过近半个世纪。

  伦敦,不变的老城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努力使老城与新时代尽量融合。为此,伦敦市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和疏导措施来保证老城适应现代生活。比如在交通方面,伦敦从2003年起开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拥堵费。周一至周五,从早高峰到晚高峰时段,进入该区域的司机事先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供信用卡账号付费,并注册车牌号。

  该政策实施后,市中心车辆减少了约30%,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和老城区的交通拥堵。市政府再将拥堵费收入用于改造公交系统,使整个伦敦的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

  此外,伦敦周边的卫星城建设,也为老城区缓解了发展压力。大伦敦共有32个区,其中20个是卫星城。这些卫星城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加宽松,为城市扩容、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使得老城区和新城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英国历史书”约克

  从伦敦乘火车向北2小时,可以看到一座英格兰小城被罗马古城墙所环抱,这就是建于公元前71年的古城约克。有人说约克的历史就是英国的历史,此言不虚。约克见证了英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从罗马人入主、盎格鲁撒克逊人到来、维京海盗侵袭,到诺曼征服、内战纷争,约克经历的每一段历史,都给这座古城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印记。

  正因为这样,约克的古城保护经验十分丰富。它首先通过近十座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其历史沉淀和文化遗痕,其中约克城堡博物馆由古代监狱改建而成,最大特色是一条仿19世纪维多利亚风格的街道实景。漫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

  约克郡博物馆斥资200万英镑、经9个月施工后整修一新,新增5个展厅展出了大量文物,其中维京时代的卡伍德之剑是迄今发现的5把维京剑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把。其他展品还包括上百枚维京时代的金属货币以及最新发现的罗马人头骨等。除了博物馆,约克大教堂也是英国最大的中世纪教堂,现有建筑始建于13世纪,工程历时约250年方才大功告成。教堂是哥特式风格,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纪玻璃彩绘窗户誉满英伦。

  这座见证了英格兰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小城,以其古老的历史沉淀和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发展,获得了欧洲最受欢迎城市、英国最宜居城市等荣誉。每年710万人次的游客,给约克带来4.43亿英镑的收入,并为当地创造了2.3万个工作岗位。

  民间力量保护古城

  在英国,古城保护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切实影响着城市规划与建设。正如伦敦巴特莱特建筑规划学院院长米歇尔·考林斯教授所言,古城保护和建设的和谐统一,是城市规划部门的首要任务,这不仅仅是建筑学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问题。

  在古城保护宣传、推动制度建设等方面,英国的民间团体起到很大作用。1877年,英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古迹保护团体“古建筑保护协会”成立。自此之后,在伦敦、约克等地,类似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仅全国性的古迹保护组织就有古迹协会、不列颠考古委员会、乔治团体、古建筑保护协会、维多利亚协会等等。

  有了这些民间团体的参与,英国的古城古迹保护更多地成为一种民间自觉,而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些民间团体不仅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宣传古迹保护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知识,还通过推动立法来影响政府决策。

  在民间团体的大力推动下,英国19世纪兴起了历史文化遗产立法运动。自此之后,《古迹保护法令》《城市规划法令》《古建筑及古迹法令》《地方政府古建筑法令》等多部专门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以法律形式明确、细致且全方位地确定了古城古迹保护的政策措施。

  这些看似“繁文缛节”的法律法规,为英国的古城古迹提供了无形却又坚固的保护。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凡是1840年前的建筑物,一律要加以保护,不得更改外观;1900年前后的建筑物,根据是否有保留价值而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凡是不适应的可予以重建。

  在德国体验“老城”

  半月谈驻法兰克福记者 饶博

  在德国旅游,如果事先没有“做功课”也不用担心,试试找一下城镇里主要的交通指示牌,如果上面标有“老城”的方向,按照指示牌找过去就可以了。

  在许多德国城市,老城往往“隐藏”在新城中,并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事实上,大多数“老城”并不特别古老,因为在二战末期的大轰炸中,大多数德国古城被夷为平地。但是,德国人如此珍爱老建筑,他们从废墟中挖掘出还能利用的材料或装饰物,按照之前的模样一点点将历史建筑复原,才有了今天散落在各地的“老城”。

  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是一座现代化都市,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是这座城市的标志,然而最著名的景点还是要数“罗马人广场”。这个广场号称保持着中世纪街道的面貌。广场一侧老市政厅的人形山墙、四周半木结构的老房子、脚下石块铺成的地面,无不透露着浓郁的古风。如果没有明信片上被轰炸后的法兰克福照片作证,很难想象广场和周边的建筑完全是在废墟中重建而成。

  在德国,保护、修复甚至重建古城和古代建筑很少引发公众大讨论。德国人力求按照原样修复或重建历史建筑,由此形成的老建筑、老城市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法兰克福建于公元1世纪,公元8世纪成为皇家行宫,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又成为皇帝加冕之地,承载了丰富的德国历史文化。从1977年开始,在市民的呼吁和要求之下,法兰克福市投入巨资从一座座建筑开始修复古城风貌,仅老歌剧院的修复就花费了6900万美元。

  进入21世纪,进一步复原法兰克福古城容貌的呼声再次高涨。去年初,法兰克福市下定决心,试图复原法兰克福原来的中世纪风格,在罗马人广场附近的皇帝大教堂附近约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了庞大的修复工程。按照计划,此次修复工程将重建30座历史建筑,法兰克福市按照保存好的图纸,将原样复制这些建筑。尽管要忍受城市中心区域施工带来的交通不便,但绝大多数法兰克福市民都对复原工程表示支持。

  法兰克福尚且如此,其他许多德国城市就更不用说了。在距离法兰克福约40公里处的一个山脚下坐落着一座小镇比丁根,镇上完好地保存着一个中世纪的古城要塞:两座圆塔并排而立,中间夹着建成于1503年的城门“耶路撒冷”门。

  进入城门,人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古城内的建筑都保持着原始的特色,清一色的半木结构房屋,有的房子外立面上的木头看似已经腐朽,让人恍若隔世。如果不是古城一些商店出售现代服饰和装饰品,行走在古城里就仿佛穿越到了中世纪。比丁根古城里的房屋并没有空置,每栋房子门廊前和窗台上种着各种鲜花,显示里面依然居住着人家。有的城堡则成了旅店。同大多数德国古城一样,比丁根古城参观游览完全免费。

  沿着古城的一角循着山势拾级而上则是一片完全相反的场景,从山脚到山顶,一排排设施先进的独栋别墅将整个山坡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小区,站在山顶的瞭望处,眼下就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城,两相对比十分震撼。

  德国许多古城之所以能保持完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和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德国政府甚至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另一方面,由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往往耗资巨大,仅仅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难以支撑,因此德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投资者参与,同时通过立法约束确保古建筑保护到位。

  德国宪法中专门设有保护历史建筑的章节,具体的保护责任落在各州政府身上,所以各州政府都有单独的立法。在联邦政府层面,德国也有《城市规划法》以及《收入税法》两部法律来保护历史建筑。

  《城市规划法》规定,德国各城市必须周全地考虑如何进行城市开发以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收入税法》通过减税和优惠税率的方式,鼓励人们购买和维护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了确保历史建筑得到真正保护,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部门,以保证买主真正地履行维护义务。如果因故不履行义务,政府有权收回历史建筑的所有权。

  当然,散落在德国各地的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尽管德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许多建筑依然面临着无人看护甚至破败的困境。在德国的东部,许多在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古堡目前正在以低价出售。然而,法律规定的维护义务和可能高达数百万欧元的修复费用,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关键词:古城 古城保护 

上一篇:安徽首款“旅游贷”面市 上限30万元

下一篇:央地合作分歧 少林寺再演争夺战

分享到:
回到顶部